新一批大科学装置在合肥布局,将探索更多未知科学奥秘

合肥在线2023-09-16  89

导读:大科学装置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所需利器,也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国之重器。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是全国大科学装置较为集中的城市之一。聚变发电、强磁探秘……诸多重大而艰深的科研领域中,位于合肥的“国之重器”正担纲承梁,勇攀科技高峰。在规划约20平…

大科学装置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所需利器,也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国之重器。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是全国大科学装置较为集中的城市之一。聚变发电、强磁探秘……诸多重大而艰深的科研领域中,位于合肥的“国之重器”正担纲承梁,勇攀科技高峰。在规划约20平方公里的合肥未来大科学城中,还有一批新的大科学装置将落地生根,去探索更多未知世界的科学奥秘。

世界纪录“保持者”

合肥西郊,科学岛,世界级科研成果的一大“诞生地”,这里的“国之重器”都是各自领域的世界纪录“保持者”。

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核聚变实验装置,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太阳”,是承载着人类“终极能源梦”的重要大科学装置。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2006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自主设计研制建成世界首台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也就是如今人们熟知的“小太阳”。同年,EAST首次等离子体放电成功。此后17年来,研究团队解决了超导磁体、真空、低温、材料等一系列复杂技术的集成问题,使EAST先后创造了10余项世界纪录。

就在今年4月12日晚,EAST再创纪录!成功实现了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式运行新的世界纪录。“这一成果进一步验证了未来聚变实验堆高约束模式稳态运行的可行性,对探索未来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聚变能应用有重要意义。”EAST装置实验总负责人龚先祖介绍。

离“小太阳”不远处,另一“明星”大科学装置——稳态强磁场则让中国人攀上了磁体领域的“科技高峰”。

去年8月,这一装置产生了45.22万高斯(相当于地球磁场的90多万倍)的稳态磁场,打破了此前由美国保持了23年的纪录,成为当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

“磁场越高,科学发现的机遇越多。”合肥研究院强磁场中心科研人员介绍,目前国际上有五大稳态强磁场实验室,分布于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以及中国合肥“科学岛”。在强磁场实验环境下,物质特性会受到调控,有利于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新现象、探索物质新规律。此次重大突破,使得合肥“科学岛”稳态强磁场成为科学家们进一步探寻物质科学世界的一大关键“利器”。

薪火相传接力“逐梦”

“小太阳”屡次突破,让人类朝“终极能源梦”不断迈进,强磁场强势“登峰”,也势必将揭示更多丰富迷人的“物质秘密”。在这些“实力派”大科学装置的背后,更有着一代代科研人的坚守不渝与薪火相传。

在核聚变能研究这条路上,合肥“科学岛”等离子体所“人造太阳”团队已经走了40多年。“我们是在一张白纸上起步,一步步实验、分析、调试、拆解、组装、再实验,干到凌晨乃至通宵是常事。”今年已70多岁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研究院吴维越至今记忆犹新。

“全超导托卡马克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工程,我们的零部件有将近100万个,100%国产化,10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我们一定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所所长宋云涛表示。

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胡建生介绍,目前,“人造太阳”团队正在为EAST设定新的科学任务,要朝着1000秒高约束模等更高、更持久的目标发起挑战。“未来,将继续在追求无限清洁能源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中国的‘小太阳’照亮世界!”

攀登科学高峰“接力棒”正在这里传承。

合肥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副研究员、强光磁预研项目水冷磁体技术攻关组成员房震今年34岁,2018年,他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加入“科学岛”强磁场团队。

“我们就认准了这件事,然后正视与此前‘世界第一’的差距,聚力攻坚。”房震说,进入团队后,前辈们不仅对年轻人进行学术上的指导,还从思维方式上教导大家,让大家都能更快达到“做科研”的状态。房震告诉记者,创造了45.22万高斯稳态磁场世界纪录的科研团队骨干平均年龄仅有35岁,在前辈们的带领下,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已经开始挑起大梁。

新一批装置将落成

新的故事正在书写。

庐阳区三十岗,合肥正在全力建设一个新的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这是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后首个落户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在这一装置上,将开展一系列关键技术预研,为未来我国建造真正能实现核聚变发电的“聚变堆”提供核心技术基础和研究平台。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

去年3月,“聚变堆”园区顺利交付启用,为CRAFT主体工程建设和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前,“聚变堆”主体工程已经完成众多关键里程碑建设任务,全面进入关键部件研制阶段,部分部件已开展安装调试。“预计2025年,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正式建成。”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建国告诉记者,装置全面建成后,将有望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综合性研究平台。

还有一批“高精尖”大科学装置正在“路上”。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肥先进光源已获得国家正式批复,将于今年举行开工典礼。

同步辐射光,常被比作探究微观世界的“眼睛”,也被称为“科技的灯塔”。它是一种高性能的新型强光源,利用好这束“光”,人类可以在许多前沿领域进行微观世界的探索。在我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被称为一代光源,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被称为二代光源,上海光源被称为三代光源。

而即将开建的合肥先进光源有望成为国际最先进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记者获悉,该项目预计在2027年建成。

探寻微观世界,不止先进光源。

我国新一代粒子物理研究利器——超级陶粲装置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今年8月也在合肥正式启动。

记者获悉,在近十年先期研究的基础上,“超级陶粲装置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将获得安徽省、合肥市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2亿的联合资助。“这一重大项目的推进,与安徽、合肥的创新基础资源和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教授、陶粲装置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首席科学家赵政国介绍,目前,该项目已有80多家国内研究单位和来自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德国、美国等30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参与讨论并形成意愿性合作。

赵政国表示,超级陶粲装置作为国际独特的强相互作用研究和电弱精确测量的专用平台,建成后将成为国际高能物理中心之一,并有望未来20至30年内保持相关能区科学研究的世界领先地位。

当前,为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合肥已建成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3个设施,正协调推进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实验装置建设,启动建设合肥先进光源等设施。目前,合肥已建、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达10余个,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未来,更多的原始创新型重大成果之光,将在这里被点亮。

合报科学+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刘畅司晨/文 杨锋/图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5ihefei.com/read-5051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