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赋能城市更智慧

合肥在线2022-12-30  137

导读:1月5日,在包河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在监控大共治城市运行中心监控大屏。2022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博览会中国联通展区。记者 李予 摄肥西县滨河家园作为全市智慧平安小区示范点,通过智慧平安小区建设,让群众感到安全的同时,又进一…

1月5日,在包河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在监控大共治城市运行中心监控大屏。

1月5日,在包河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在监控大共治城市运行中心监控大屏。

2022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博览会中国联通展区。记者 李予 摄

2022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博览会中国联通展区。记者 李予 摄

肥西县滨河家园作为全市智慧平安小区示范点,通过智慧平安小区建设,让群众感到安全的同时,又进一步让群众体会到智慧平安小区带来的便利舒适。 记者 苏玲 摄

肥西县滨河家园作为全市智慧平安小区示范点,通过智慧平安小区建设,让群众感到安全的同时,又进一步让群众体会到智慧平安小区带来的便利舒适。 记者 苏玲 摄

市公安局民警通过智慧警务指挥平台进行警情研判。

市公安局民警通过智慧警务指挥平台进行警情研判。

瑶海区东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智慧养老健康大数据可视化平台。解琛 摄

瑶海区东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智慧养老健康大数据可视化平台。解琛 摄

企业登记“智能审批”,实现“随到随办、立等可取、秒批发照”;“全市一张图,全域一张网”,打造365天×24小时的不打烊“数字城管”;创新数据赋能金融模式,做到授信评估、审批、放款一体化网办……在政用、民用、商用等多个领域,合肥市大数据平台释放的“数据红利”随处可见,影响着这个城市里的你、我、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近年来,合肥市高标准开展数据治理工作,对数据全量归集,深耕城市大脑数字底座,全面拓展赋能应用。截至目前,合肥城市大脑累计汇集数据350亿条,为合肥市一码通域、疫情防控、公积金办理、不动产登记等448个业务场景提供赋能支撑。

数据共享政务服务效能更高效

“现在,从网上提交材料,到拿到营业执照,一天就能办结。”日前,我市某包装材料公司负责人张梁进注册了一家公司。和以往开办企业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不仅全程网上操作,而且拿到营业执照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了。

张梁进注册公司办证时间的变化得益于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数据资源赋能政务服务。目前,我市以市场主体开办集成化、高效化为目标,持续升级“一网通办”系统,推广“电子执照”应用,着力打造“全天候不打烊”“全流程不见面”“全环节不接触”的行政审批模式。

“城市大脑建设打通了各个部门的信息孤岛,建立了企业法人库,为精准、快速服务市场主体提供了数据支撑。”市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局副局长陵义说。

据了解,合肥城市大脑是一个以数据、算力、算法等为基础和支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全面、全程、全域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数字系统。“在国内没有成熟可参考模式的情况下,我们创新全量归集工作思路,让政务数据资源体系不断完善。”市数据资源局资源处处长张弓说,以信息化项目生成的数据目录、部门间相互需要的数据清单、政务服务实施清单产生的办事数据为依据,对政务数据实施全量归集。

合肥市积极创建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印发《合肥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管理办法》,明确数据归集、共享、开放、应用、安全、存储、归档等责任;依托数据资源支撑,推进政务服务网上办、智慧办、自助办、就近办、联合办、跨级办,减少群众跑腿和材料重复提交。

截至目前,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政务数据100%归集,全面赋能政务服务,向全市政务部门直接共享数据资源3494类、1860亿条次;利用数据资源开发的2989个信息能力,向不动产登记、住房保障审核、中小学报名等457个业务应用场景提供数据服务,能力接口调用超过1亿次。

全市“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99.99%,“全程网办”事项占比95.76%,实现了长三角41个城市、65个事项异地通办。在国务院办公厅组织的32个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合肥市连续3年排名靠前,被评为“政务服务能力非常高城市”。

数据赋能城市管理更智慧

“桐城路与太湖路交叉口向北约200米路东侧有违规户外广告。”11月24日7时43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接到巡查上报。9时15分,数字城管平台接到违规户外广告案件办结回复:处置完毕,已与店家进行沟通劝导,问题得到了解决。

从案件上报到案件办结,仅用了1个多小时。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主任陈剑介绍,数字城管平台与市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对接雪亮工程视频资源,共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等,利用各类汇聚数据,助力城市管理形成全市一张图、全城一张网、全域一平台的格局。

目前,数字城管平台已覆盖全市各县区1065平方公里,普查建库348万个城市管理部件和13万个地理编码点,划分356个巡查责任网格。

借助“数据+城市管理”理念,合肥默默织起一张城市治理的智慧之网。

数据赋能让城市管理“耳聪目明”,推动城市管理从被动到主动、从静态到动态、从粗放到精细、从无序到规范,更让群众生活的幸福感体现在城市治理中的方方面面。

“交通超脑每天接入1.5亿条互联网路况数据,5000万条交警卡口数据,可以精准感知到每个车道每个路段的具体实时交通流量。”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科研所民警王飞说,“交通超脑”每两分钟生成一次信号配时优化方案,让区域重点路口排队长度降低约15%,高架交织段高峰期通行效率提高了14%。

“交通超脑”如同为城市交通装上了高速运转的“最强大脑”,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出行更有质感。在百度地图2022年Q1《中国城市交通报告》中,合肥通勤耗时较去年同比下降0.37%;环比上一季度下降0.59%。

不仅有“交通超脑”,通过智慧停车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市民可以实现车位查询、路径导航、共享预约等高效便捷的“一站式”停车服务。目前,全市备案停车场860余家,泊位25.1万个,均已接入“合肥停车”APP。

此外,通过建设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全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了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了70%,形成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的合肥做法,获国务院肯定,并在全国30多个城市推广。

全市还建成3620个智慧平安小区,90%小区实现可防性案件零发案,合肥市智慧社区建设被列入全国10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

数据应用为企服务更精准

“这款‘智慧快贷’太好用,不仅额度充足,操作还十分简便。”小微企业负责人李其虎成功申请贷款后说。李其虎在合肥经营一家电器公司,因没有合适的抵押物,可申请到的信用贷款不能满足其融资需求。当他了解到这款有数据即可贷的产品后,便尝试申请,没想到很快就到账96.6万元。

在数据提供部门和企业(个人)双重授权前提下,合肥市创新数据赋能金融模式,通过城市中台向银行开放标准化数据接口服务,企业或个人数据“可用不可见”,实现授信评估、审批、放款一体化网办。截至目前,合作银行累计达14家,“智慧快贷”“金农信e贷”等线上产品累计授信120多亿元,贷款100多亿元,贷款周期从平均5天缩短至最快3分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近日,一条“企业在岗人员较上月下降幅度超过20%”的预警信息引起了合肥高新区科技局工作人员张赛的注意。他说:“收到预警信息后,我们及时对接企业,分析发生异常原因,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依托市大数据平台和能力支撑平台,以及区内孵化企业基础数据和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的数据支撑,合肥高新区建成了覆盖全区的数据资源池,形成为企提供全要素线上服务的“区域经济大脑”。截至目前,共建设企业法人库、地理信息库、能耗双控库等8个专业库,汇聚企业工商、企业创新、企业经营、企业风险等5类46项指标,历史沉淀1496万条涉企数据。

“可以说‘区域经济大脑’比企业更懂企业。”该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区域经济大脑”对中小企业成长关键指标的智能分析,该区共遴选出具有高成长、高价值、高技术等特性的优质企业711家,提升了瞪羚、独角兽等企业的培育精准度。

数据赋能,兴业惠民。据了解,合肥市将积极构筑数据汇集总入口、数据赋能总枢纽、数据能力总平台,加速推进基础库、专题库、主题库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整合更多社会资源、加快拓展重点应用场景,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 ·数合 本报记者 苏龙鹏·

记者手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数据赋能不仅能点燃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引擎,更能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群众提供精细化、便捷化、智能化的服务。

现在,群众出行、办事都离不开“大数据”,比如各种政务信息查询等,都能够实现网上“一键查询”,让群众的获得感、体验感越来越好。因此,要不断打通各种阻碍信息畅通的“肠梗阻”,进一步简化手续、优化流程,让群众的事情好办,及时地将群众的事情办好。

数据赋能为民,应该立足于群众的需求和诉求,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用智慧的手段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更聪明、更暖心。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5ihefei.com/read-23380.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