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之2023年——稳中求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合肥篇章

合肥在线2023-01-01  128

导读: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合肥篇章,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更大合肥力量…

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合肥篇章,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更大合肥力量。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社会研发投入3.6%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节能减排完成省控目标。

更大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壮大市场主体。支持国有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深入推进“一改两为五做到”行动,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5万户。实施规上企业培育工程,新增“四上”企业突破1500家,新增百亿企业6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100家以上。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实施200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实现投资4500亿元,谋划储备一批“两新一重”、城市更新、综合交通等领域重大项目。优化项目全流程审批,拓宽多元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工具、中央预算内投资,发行政府专项债400亿元。精准开展“双招双引”,力争引进世界500强10家左右,招引50亿以上重大项目25个。

促进消费加快恢复。实施商业设施提升工程,加快建设特色商业示范街、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一批场景消费体验中心。实施品牌创建工程,新引入50家首店、旗舰店,培育一批合肥“中华老字号”,打造“徽动消费·合肥GO”品牌。实施业态丰富工程,发展新零售、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实施县域消费升级工程,培育一批功能完善的乡镇商贸中心,引导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向农村延伸。

强化要素支撑保障。加快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扩大实体经济融资规模,全年新增人民币存贷款5500亿元,力争新增上市企业16家。聚焦科创和产业,建设高水平项目资本对接平台,促进政府母基金、产业基金和市场基金联动发展,打造“创投城市”品牌。创新财政金融产品,放大“政信贷”效应,“信易贷”总规模超2000亿元。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土地要素保障,让市场主体安心放心发展。

更强担当塑造科创优势

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升能源、人工智能等六大研究院运行效能,开工建设先进光源、量子精密测量等大科学装置,全力打造未来科学城。建成未来网络合肥分中心,加快推进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主体工程,启动建设合肥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加快建设量子信息未来产业园,打造“世界量子中心”。

深入推进人才强市建设。实施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育计划,引进扶持“高精尖”人才100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00个、高层次产业人才1000名,争创国家高水平人才平台。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开展企业人才自主评审试点。建设市场化人才服务平台,推行“一站式”“组团式”服务,全力打造人才高地。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安徽科技大市场运营水平,转化科技成果3500项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100亿元。提升35家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效能,新增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0家以上,新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15家以上。实施场景创新三年行动,新增示范性应用场景100个以上,深度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高标准建设科大硅谷,推进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与科大硅谷融合发展,在全球创新资源富集区布局建设海外科技创新中心、离岸创新创业中心。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万家高企”培育增效三年行动,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00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万家,培育科技型骨干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100家以上。

更高质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战新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优化“16+N”重点产业链布局,加快壮大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集群,力争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成为第二批国家战新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千亿”产业攻坚工程,电子信息产业迈上3000亿,新能源汽车产业跨上2000亿,光伏产业突破1500亿,装备制造产业实现1200亿,节能环保、集成电路、生物和大健康产业突破500亿。加快量子科技、空天信息、应急安全产业化步伐,发展先进核能、类脑智能、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抢占新赛道。

加快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打造“头部企业+中小企业”生态圈。新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40家以上,鼓励细分领域优质企业开展国产化替代,实施60个“工业强基”、揭榜挂帅重点项目,引进重点产业链项目800个。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争创中国质量奖。

加快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转型。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启动建设“巢湖明月”二期。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国软件名城名园,做大做强中国声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速快于战新产业。全面升级“羚羊”工业云,建成工业互联网“一链一平台”,规上工业企业和产业链重点企业“智改数转”实现全覆盖,建成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30家以上,力争再添1座全球“灯塔工厂”。

加快服务业锻长补短。大力发展科创服务、商务咨询、人力资源等服务业。实施楼宇经济培育计划,新增亿元税收楼宇30个。系统推进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江淮水运中心建设。创建“中国快递示范城市”,邮政快递量增长9%。推进“会展+产业”深度融合,举办各类展会200场以上,提升世界制造业大会、集成电路大会、声博会实效性,打造全国会展名城。实施生活性服务业拓展行动,促进养老托育、健康体育、文化旅游、家政物业规模化、品牌化、优质化发展,探索社区服务设施“一点多用”,加密15分钟便民生活圈。

更严标准保护生态环境

持续实施巢湖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山水工程”,完善蓝藻水华网格化防控体系,开工建设巢湖流域防洪工程,加快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建设,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在85%以上。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下降20%、10%。持续提升巢湖生态原真性和生物多样性,让巢湖成为“家门口最好的生态产品”。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臭氧攻坚等“四大行动”,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国家二级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展水环境大排查大整治,分类整治河湖排污口,动态清除县城、农村黑臭水体。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入开展“绿盾”专项行动,治理废弃矿山38个,完成马合钢片区80%污染地块修复。强化危废、化学品、重金属等环境风险防控。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提高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小区100个,建设国家“无废城市”。

大力开展扩绿提质行动。高水平举办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高标准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品质,新建改造绿地600万平方米,新增公园游园60个、绿道100公里以上。完成人工造林8000亩,新建提升农田林网3万亩。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全域开展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全面推行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争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支持中国环境谷、国际环保科技园建设。深入开展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试点,新增装配式建筑1500万平方米,公共交通新能源车辆占比80%以上。

更大气魄深化改革开放

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实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三年行动,参与上海全球服务商行动计划,打造虹桥国际论坛合肥基地,新签约一批10亿以上重点项目。深化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争取规划尽快获批,加快都市圈环线、巢马城际等通道建设,推进合六经济走廊、合淮产业走廊发展,全面提速市际毗邻区建设。提升合作共建园区发展水平,推动皖北结对合作取得新成效。开展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提升行动,争取形成30项省级以上制度创新成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密中欧班列运行,新开通3条以上国际货运航线。发挥商协会作用,加强与国际组织、投资机构合作,利用外资增长10%以上。参与“徽动全球”万企百团出海行动,加快布局海外营销网络,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0%以上。

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速产业、创业引导基金市场化转型。推进城市“规建治”一体化,加强基层综合执法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广细分行业亩均效益评价。巩固提升农村“三变”改革成果。深化科技经费使用机制改革。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力争营商环境所有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加大公共政策兑现履约。聚焦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高频事项,建立闭环管理机制,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探索建立营商环境对标监测机制,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获得感、满意度。

更高品质推动城市建设

优化完善城市格局。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完成县级总规编制,全面启动乡镇规划编制。体系化编制公用设施、学校医院、物流枢纽等专项规划,实现城区单元控规全覆盖。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运河百里画廊。

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实施大建设重点项目1800个、投资超1100亿元。全面推进“1155”大交通计划,提速建设合新高铁、新合肥西站,开工建设合新六城际、北沿江高铁合沪段。建成沪武高速无岳段、双凤互通立交,加快大外环北环线、西环线建设,力争开工南环线,新增高速里程90公里。建成文忠路、桥头集路,开工建设南二环西延、金寨南路,新增快速路36公里。新开通运营轨道交通1号线三期和2、3号线延长线,运营里程突破200公里。建成龙河口引水工程,加快环巢湖天然气高压管线工程建设。

强力实施城市更新。升级实施“一镇五片”城市更新计划,完成老合钢片区危房搬迁,启动大铺头、电机厂片区等更新改造,打造城市更新“样板间”。提升美化城市建筑“第五立面”,改造老旧小区117个,新开工棚改安置房7.7万套、建成2.1万套。提升环城、沿湖绿带品质,再造80公里“翡翠项链”。畅通城市活水,修复城区河湖水系和湿地水体,实现换水补水动态循环。

精细推动城市治理。建成“城市大脑”。推进城市生命线向消防、电梯、建筑安全、地下空间拓展。全面完成小区二次供水和消防无水小区改造,整治大市场15个,解危D级危房2.4万平方米,改造供电自建自管小区120个。持续攻坚“安置难”,力争完成90%治理任务。创建和美小区140个,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整治实现全覆盖。

更加系统推进乡村振兴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建设耕地数字化监管平台,新增3万亩耕地,建成30万亩高标准农田,完成30万亩“小田变大田”,粮食产量295万吨以上。加快环湖绿色有机农业带建设,培育“巢湖大米”地标品牌。实施种业之都建设三年行动,推进智能育种加速器、生物育种创新平台建设,力争1~2家优势种业企业上市、种业销售额突破110亿元。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推深做实“两强一增”行动,发展科技特派员1300名,推广“四新”技术成果400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推动智慧农业谷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庐江县创成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成农事服务中心60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土地流转率65%以上,农业亩均产出提高10%。做大做优重点产业,力争培育1家百亿企业、6个百亿农业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产值超1800亿元。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完成140个村庄规划编制,建设省级美丽乡村30个、美丽宜居自然村700个。改善27.5万农村居民饮用水条件,改造131公里农村公路,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实施“五大振兴”工程,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农村产品网销额增长10%。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七成以上村建成经济强村、“百万元村”突破300个。

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主干道向县(市)延伸,加快方兴大道东延巢湖、宿松路南延庐江、蒙城北路北接长丰。深入实施县域经济“双千一百工程”,每个县(市)新增1~2家百亿企业。提升县域园区发展质效,六个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产值突破600亿元。深入推进小城镇新型城镇化试点,打造10个新型城镇化示范镇。

更实举措保障改善民生

扎实开展暖民心行动。提质扩面实施好老年助餐、安心托幼、快乐健身、便民停车、放心家政等十大暖民心行动,压茬办好百姓身边关键小事,让劳动者在家门口就近就业,让老年人吃上“暖心饭”,让市民“好停车”,让“菜篮子”拎得更舒心,用政府“担当指数”“辛苦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建中小学28所、幼儿园52所,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示范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推动合肥理工学院高水平办学,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创建本科,合肥学院创成合肥大学,支持中国科大、合工大、安大“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实施“创业合肥”行动,支持科研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成功创业,培育高技能人才2.5万人,引进大学生30万人。社区“三公里”就业圈充分就业实现全覆盖,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扎实开展“根治欠薪”行动,完善长效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开展个人养老金制度先行先试。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保障,特困人员、低保对象救助比例分别达90%、75%。推进长三角地区医保异地门诊统筹、跨省慢特病门诊直接结算。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新增1.6万个托位。创建省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县(区),新建30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坚持“房住不炒”,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开工建设国家心血管、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市四院、市妇幼保健院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市中医院开诊运营,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馆。加快建设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和健康城市。

繁荣发展文体旅游。高品质建设“一湖一园一廊一城”世界级文旅新地标,市中心图书馆、科技馆新馆开馆运营,市博物馆、骆岗音乐厅开工建设,建设100个艺术空间、100个全民阅读点。实施文旅产业提升行动,新增100处网红打卡点,创建3处以上国家级旅游民宿。实施全民快乐健身行动,新建3个体育公园、400个全民健身场所。精心办好第五届全国智力运动会、合肥马拉松等大型赛事。

加强市域社会治理。完善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基层治理平台,建成8个智慧社区、50个智慧小区。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防震减灾、气象、档案、保密等工作。

·本报记者 苏龙鹏 华新红·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5ihefei.com/read-24000.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