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蜀山土为颜料 绘出“合肥色彩”

合肥在线2023-04-01  107

导读:张文卿正在创作中。周末教小朋友绘陶。潜心陶艺近十年,合肥“95后”女孩张文卿带着传播本土文化的初心,将大蜀山泥土作为颜料底色,绘在烧制而成的陶器上,呈现别样的“合肥色彩”,送给远在他乡的游子。最近,这个爱“乱涂乱画”的女孩,又以“合肥”为创…

张文卿正在创作中。

张文卿正在创作中。

周末教小朋友绘陶。

周末教小朋友绘陶。

潜心陶艺近十年,合肥“95后”女孩张文卿带着传播本土文化的初心,将大蜀山泥土作为颜料底色,绘在烧制而成的陶器上,呈现别样的“合肥色彩”,送给远在他乡的游子。

最近,这个爱“乱涂乱画”的女孩,又以“合肥”为创作灵感,以大蜀山泥土为底色,设计制作出“最本土”的陶艺作品——合合和肥肥,作品的背后饱含着创作者对故土的一片深情。

历时4小时研磨蜀山土变绘画颜料

原色陶器烧制完成后,需要上色点缀,选择合适的颜料至关重要。

之前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学习时,张文卿就学习了成熟的化妆土技艺,即将泥土加工调和成泥浆,施于瓷器坯体表面,是一种美化瓷器的装饰方法。回合肥后,她一直在寻找适合做化妆土的泥。

“这比选粉底还难!”张文卿笑称,这一过程就和做实验差不多,需要多地采集土样。为此,她来到巢湖岸边、六家畈和大蜀山,每次只挖一小袋土,对比中发现大蜀山土呈现的“酱红色”成色最好。

“采集完的土样需要晒干、敲打、过筛,再放到研钵里研磨。”张文卿一边研磨一边介绍,“要磨4个小时,直到磨成像巧克力一样细的粉才行。”随后,再加水继续研磨至泥浆状,“只有到非常细腻的状态,才能在瓷器上作画。”

经过不同轮过筛,大蜀山土被区分为由浅入深的三种颜色,分别装在三个盒子中留选备用。

“既然是家乡的泥土,对于在外游子而言,意义不同寻常。”在一次烧制过程中,张文卿灵光一现,不如将这些由大蜀山土绘制而成的陶艺作品送给在外地上学、工作的朋友。“希望传递来自合肥故乡土的礼物。”

今年是兔年,张文卿设计了一组卡通兔瓷板画,刻制结束后再用研磨成的故土泥浆绘制。画中一只憨态可掬的小兔子背着包、戴着围巾站在寒风中,向远方眺望,仿佛一位远在异地的游子,望向故乡之地。

“收到这份特别的礼物,朋友们很是惊喜。”张文卿告诉记者,朋友们都说看到瓷板画后,就好像回到了合肥。

张文卿创作的卡通兔瓷板画。

张文卿创作的卡通兔瓷板画。

潜心陶艺近十年作品受到喜爱

出生于1995年的张文卿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从小就酷爱做手工的她,初二时无意阅读到一本陶瓷类杂志,便励志考取景德镇陶瓷大学。2014年,她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该校陶瓷设计专业,至此,便正式开启了她的陶艺之路。

这4年的专业学习,在张文卿眼中是“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学校周边都是山脉,我们就‘窝居’在山里做陶艺。”张文卿说,那时一队人马装备齐全,带着皮划艇、篙子、撬等,在山里一待就是一整天。“逛街这种活动基本和我无缘。”

在外人看来,这样的生活有些单调,但张文卿却乐在其中。

2018年毕业后,她在景德镇自主创业3年。2021年,她回到家乡,和高中同学余慧一起,在庐阳区四里河附近创立“泥好泥想”陶艺工作室。两年时间里,张文卿的作品在线上线下都受到不少喜爱和认可。

去年虎年,她闲来无事时以老虎为原型做了个小炉子,没想到遇上“围炉煮茶”爆火,这个憨态可掬的陶瓷炉竟意外卖断货。

2021年,她的作品《童趣》获得安徽省第七届陶瓷精品展“徽瓷奖”银奖,同年荣获“安徽省陶瓷行业技术能手”称号。今年,她的作品《梦》获第八届安徽美术大展陶瓷艺术作品展优秀提名。

兔子造型陶瓷摆件。

兔子造型陶瓷摆件。

爱“乱涂乱画”是“谐音梗女王”

走进张文卿的陶艺工作室,便能感受到她对动漫卡通的偏好。

工作室门外的墙上,绘有自己设计的卡通猫漫画。走进工作室,暖色调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动物造型陶瓷摆件。

“我从小就喜欢动漫,就想到传统陶艺是否也能做成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张文卿介绍,自大三起她就开始将卡通元素融入陶艺创作中,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她的大部分陶艺作品都来源于谐音梗。如一只名为“长长狗狗”的摆件来自成语“长长久久”,一只小猪顶着瓜的摆件来自词语“顶呱呱”,诸如此类的谐音作品还有很多。

这些灵感绝非一日之功,张文卿有积攒素材的习惯。“平时看到有好玩的表情包,或者在路上看到有趣的植物动物,都会存在手机备忘录里。”

此外,她还会以家养的小狗和朋友的猫为创作原型,甚至还将这些小动物绘在家里厕所的墙壁上。张文卿笑着说,自己从小就喜欢“乱涂乱画”,说着她翻出了上初中时画满卡通人物的英语阅读理解,“你看,我从小到大都没变过!”

张文卿以“合肥”为创作灵感,以大蜀山泥土为底色,设计制作出的陶艺作品——合合和肥肥。

张文卿以“合肥”为创作灵感,以大蜀山泥土为底色,设计制作出的陶艺作品——合合和肥肥。

以陶艺的形式传播好本土文化

从事陶艺创作近十年,“沉下心做好陶”成为这位“95后”女孩的奋斗目标。

平日里开朗健谈的张文卿,做陶时常常能在工作室里坐一天,一句话也不说,专注于手中的陶器。

“越深入进去,越能感受到值得探索的东西越多。”张文卿说,无论是烧制的温度,还是釉料选取,都有一套科学的配比,为此她甚至研究起了材料化学。“做陶就像做化学实验,要不断地尝试,才能得出最优解。”

做陶之余,张文卿和余慧还致力于本土陶艺文化的传播,不仅在周末教小朋友绘陶,还受邀参加杭州和南京艺术节的摆摊,以陶瓷为载体传播合肥文化。

最近,以“合肥”为主题打造的陶艺IP即将创作完成。

张文卿介绍,作品的主要造型是两个圆润的小朋友拥抱在一起。“‘合肥’常常被解读为两个胖子,这也是最初的灵感来源。”烧制完成后,她会用大蜀山土研磨成的泥浆上色,由内而外打造出一款“最本土”的陶艺作品——合合和肥肥。

从小在合肥长大的张文卿,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小时候,会觉得合肥是一个生活节奏较慢且适合居住的城市。”在她的眼中,这几年合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毕业在外待了几年后又回来,突然发现合肥变得朝气蓬勃,是一个既兼容宜居,又充满新机遇和挑战的地方。”

提及未来,张文卿希望以陶艺的形式,将本土文化传播出去。

“我们正计划做一些陶瓷物件,让在外游子和务工人员能用得上。”张文卿告诉记者,之后也会开设沙龙课程,让更多外地人了解到合肥的泥土和陶瓷技法。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李润媛/文 吴翰林 杨锋/摄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5ihefei.com/read-3882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