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河故事——重走南淝河

合肥在线2023-04-14  153

导读:南淝河源头重要标志之一红石桥。南淝河码头公园。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南淝河源头石碑。水是大地的脉搏,日夜不息,滋养天地万物,孕育城市向荣。“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华文化传承下来的千古名言,熏陶了后人对水的亲近与向往。而合肥也因水得名——南…

d8091d74-bf75-4f4a-9cd8-1acdc427a0f6

南淝河源头重要标志之一红石桥。

ed118671-d1cd-4d94-ac55-ccd48040c779

南淝河码头公园。

419ec4d0-a6b4-4103-a9e6-08282b9945c8

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

3e9eac6a-ed17-41c5-8299-d51d6d3d446d

南淝河源头石碑。

水是大地的脉搏,日夜不息,滋养天地万物,孕育城市向荣。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华文化传承下来的千古名言,熏陶了后人对水的亲近与向往。而合肥也因水得名——南淝河,古称施水,根据《水经注》中的“施合于肥,故曰合肥”,合肥,即是因南淝河和东淝河相交而得名。

大千世界,江河奔流。两条河因缘际会,合肥便兴起了。

4月,迎着大好春光,记者重走南淝河,探寻合肥与“母亲河”的故事。

“淝与肥”

南淝河,古称施水,典籍载南淝河和东淝河总称“淝水”。自古而来,她一直被文人墨客所喜爱。《尔雅·释水》中“归异,出同流,肥”,是与她相关的最早记录,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东汉学者应劭、南北朝学者阚駰纷纷对她进行探讨。

一条南淝河,为什么有如此魅力和闻名度?据原《合肥通史》编纂办副主任许昭堂介绍,南淝河不仅仅是一条河,她与合肥名源、城建、军事、交通及政治经济等密切相关。

与合肥地名密切相关,“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

与合肥城建密切相关,“施水又东迳合肥县城南,城居四水中”。

与合肥军事文化密切相关,(施水)“又东有逍遥津,水上旧有梁。孙权之攻合肥也,张辽败之于津北……”

与合肥水运交通密切相关,(施水)“枝水北出焉,下注阳渊。”阳渊连接阎涧水通向淮河,构成南北航运水道。

与巢湖密切相关,“施水又东迳湖口戍,东注巢湖”,也是巢湖的重要补给水源……

南淝河自高刘的红石桥发起,经鸡鸣山,流入董铺水库,穿过合肥城区,浩浩汤汤向东南于施口注入巢湖。

几千年来,她孜孜不息,化身为漫长的历史文化长廊,见证多少历史与佳话。如今,大河依旧东南,一条河与一座城的故事仍将被续写。

“红石桥”

南淝河是合肥的“母亲河”。在漫长到几乎静止的历史中,她从高刘街道的红石桥兴起,一路向东南而去,勾勒出城市最初的模样。

跟着原高刘镇人大主席、地方志专家方庆宗的脚步,记者走进了高刘街道,沿着河滨路向西,一路上,可以看到淠河总干渠、瓦东干渠、滁河干渠碧波荡漾、风景秀美。

溯源而行,在高刘街道岗北居委会何老家村民组西边的一处林地里,记者看到了红石桥,古老的石桥上,依稀可见桥面来往车辙的痕迹。据方庆宗介绍,红石桥是古寿州通往古庐州的唯一驿道上的一座桥,以前在这旁边还有一口红石井,专门方便来往人们的歇脚休息。在桥的一侧,记者看到一座形容斑驳的小石碑,上面写着“红石桥”三个字。

500多年光阴流转,这座象征“母亲河”源头的红石桥,静静地立在水中,与河流为伴,而河边成片的芦苇和菖蒲,则为南淝河的源头增添了一份安然与宁静。

在红石桥小憩片刻,时不时有骑着三轮车往来的村民。方庆宗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南淝河的源头,这里退耕还林后成为了一处原生态的自然保护区,政府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源头千亩湿地,建设生态廊道……不少曾经在此生活过的村民自愿搬离,为保护源头作出贡献。

顺着水流的方向行至南淝河泄洪闸处,可见南淝河与滁河在此相交,“头顶”着滁河的清波,南淝河下穿滁河干渠涵洞,一路向着东南奔流,奔向合肥人民的“大水缸”——董铺水库。

“坝上街”

淝水悠悠,穿城而过。她孕育了一座城市的兴起,也见证了她的沧海与桑田。

南淝河的中游,几乎是伴着城市同向而行。

位于合肥老城东门,南淝河拐弯南下的河堤路,被老合肥人称为“坝上街”。在这里,记者遇到了大半辈子生活于此的老人吴化平。他回忆道,坝上街曾是个农贸市场,这里所有的物资都是从南淝河运来供应合肥。“可以说,曾经的坝上街是从南淝河上漂来的繁华之地。”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及部分年代的合肥市区图上,可以看见合肥火车站与坝上街码头之间,有一条名叫“河下线”的铁路线。

河下线一度很繁华,它承担了沿线及周边单位的原木、煤炭、粮食等物资的运输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河下线逐渐被闲置。2003年,合肥市与蚌埠铁路分局达成协议,同意拆除河下线,这条合肥市最早的铁路专用线正式落下帷幕。

昔日南淝河畔一度轰鸣的铁轨声永远留在吴化平的记忆里,而如今,这里成了一片繁华的城市,沿着和平广场向南,市井烟火,一片璀璨。

而曾经“车水马龙”的南淝河也恢复了平静。茶余饭后,人们散步于河滨绿地,看流水清清,似是能枕风而眠。

顺着吴化平手指的方向,南淝河继续向东南前行,行之下游,仿若走入了一个前世与今生的交汇点。

“合肥港”

穿城而过的水,在滋养大地的同时,也被生活在这片大地的人们赋予了更多的精神。

南淝河不仅是一条“母亲河”,也是一条“生态河”。

合肥市巢湖南路与郎溪路交口东南角,一块印刻着“南淝河码头公园”字样的石块静置在公园入口处。“码头”记录着这片区域曾经的功能属性,“公园”是近年来这里可观可感的变化。

据当地人介绍,依临南淝河的合肥新港砂石货场码头建设于1997年,一直承担着水运建材的功能,常年堆放着各类砂石,加上货车往来穿梭,该区域常年尘土飞扬,区域环境脏乱差。数年前,南淝河右岸环境整治项目启动,建设生态廊道、湿地缓冲带,提升防洪边坡景观。

“垃圾少了,河水清了,环境变得更好了。”被问起南淝河过去一年有啥变化,每天都要撑着小船在河道穿梭的河道清洁工袁英荣不假思索地说。

码头公园之变,见证着合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前行的步伐,稳健而强劲。

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货车在密集的集装箱间穿梭,船舶在南淝河宽阔的“航道”上疾行,运力飞驰,一派繁忙。

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位于合肥市包河区南淝河右岸迎河作业区,水路经南淝河、巢湖、裕溪河入长江,常年可通行2000至3000吨级船舶。港区通过进港道路与繁华大道相连接,距离绕城高速南淝河入口约2公里,有着良好的公路与水路集疏运条件。

去年年底,引江济淮工程试通水通航,实现了长江、淮河的历史性“牵手”,形成了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我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让合肥“通江达海”的能力再上台阶。

20多年来,南淝河长袖善舞,风生水起,助推合肥通江达海,走向长三角,连通世界。

·本报记者 潘子璇 文 张正朋 摄·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5ihefei.com/read-4003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