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天地,科创成果“上新”“落地”

合肥在线2023-08-19  122

导读: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

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安徽考察,都对科技创新作出重要指示,为安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江淮大地上,殷殷嘱托正转化为生动实践。从“高精尖”的国之重器,到世界级的创新成果,再到变革性技术应用……合肥正沿着创新之路,一路飞奔,勇当科创先锋。

17年—— 从首次放电到全球顶尖

2006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自主设计研制建成世界首台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也就是如今人们熟知的“人造太阳”。同年,EAST首次等离子体放电成功。

此后17年来,研究团队解决了超导磁体、真空、低温、材料等一系列复杂技术的集成问题,使EAST先后创造了10余项世界纪录。

今年4月12日晚,EAST又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式运行新的世界纪录,进一步验证了未来聚变实验堆高约束模式稳态运行的可行性。

这17年,其实也只是一个新阶段。

在核聚变能研究这条路上,合肥“科学岛”等离子体所“人造太阳”团队已经走了50多年。“在一张白纸上起步,科研人员一步步实验、分析、调试、拆解、组装、再实验,干到凌晨乃至通宵是常事。”今年已70多岁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研究院吴维越至今记忆犹新。

一代代“聚变人”薪火相传,为了实现人类能源“终极梦想”,为了让中国的“小太阳”照亮世界,扎根“科学岛”,冲击更高目标。

“全超导托卡马克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工程,我们的零部件有将近100万个,100%国产化,10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我们一定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所所长宋云涛表示。

原始创新与基础研究,最需要耐得住寂寞,久久为功。

当前,为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合肥已建成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3个设施,正协调推进聚变堆主机等实验装置建设,启动建设合肥先进光源等设施。目前,合肥已建、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达10余个,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未来,更多的原始创新型重大成果之光,将在这里被点亮。

80米——

出校门过条马路就能创业

科大讯飞的星火认知大模型如今正广受关注,加速走进生活、走进产业,为人类工作与生活提质增效。本源量子、国盾量子等一批量子科技企业“先行者”从云飞路启航,如今也有了新基地与目标,在高歌猛进的路上也吸引更多“同行者”纷至沓来,形成生态……

这群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合肥科技企业已逐渐从“孩童”长成“青年”。在陪伴他们继续成长的同时,合肥还“拉起了”更多人的手,呵护、培育着更多“后起之秀”。

创业,起步不易。尤其对于以技术人才为创业主体的科研团队,资金、市场、管理,都是肩头重担。而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对面,与学校直线距离不超过80米的“科大硅谷”蜀山园科创驿站科大站的设立,让有创新能力的科大师生实现了“过条马路就创业”。

“这里还需要块挡板。”“这条线路可以接到那边。”8月15日一早,毕业于中国科大的安徽外延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廖昭亮正带领团队成员一同,对镀膜设备——磁控溅射仪器进行调试。他们团队主要研发的是薄膜外延设备,可以广泛应用于通信、量子、光学、航天等领域,给相关器件和材料进行专业镀膜。

廖昭亮表示,在创业初期,因设备存放等需求,场地成为了一大掣肘。不过就在去年,他们接触到了“科大硅谷”蜀山园科创驿站科大站。“在了解我们的创业项目和难题之后,科大硅谷给我们提供了数百平方米的场地,包括办公室、车间,让我们直接‘拎包入住’。”

在驿站的帮助下,该企业一年来迅速发展,不仅开发了多款产品,更已交付了用户十几套,销往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大在内的多家单位。“我们今年产值预计能达3000万。目前还有很多投融资机构都对我们感兴趣,在积极对接中。”

记者获悉,“科大硅谷”蜀山园科创驿站科大站从去年成立以来,已有在孵团队23家,其中16家团队已顺利成立企业,覆盖高端设备制造、新材料等前沿科技领域。

“一切为优秀创新创业者服务。”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科大硅谷”开始建设以来,日均对接项目团队5个,日均落地项目1个,日均帮助项目融资300万元,累计已经实现项目落地256个。当前,随着香港、法国等海内外创新中心的建设,全球合伙人的签约落地还将吸纳更多优秀的海内外优质资源,让“创新种子”落地生根,加速长成“产业大树”。

22000人次——

创新之都正成为科普“热城”

名额上线即秒空,门还没开就排队……这不是什么“明星”演唱会的场面,而是今年8月,合肥市科技馆新馆开放压力测试时的场景。记者获悉,新馆两轮压力测试共7天的时间,已经接待公众约22000人次,场场“爆满”。

合肥市科技馆新馆被市民亲切地称为“智慧盒子”。新馆总建筑面积是老馆的4倍多,目前共有11个常设展厅、1000余件展品。

“新馆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市民温家武和他今年刚上五年级的孩子温紫辰在压力测试首日一早就来到馆里。“与老馆相比,除了场馆大小和展品的变化,新馆的环境和配套也都‘升级’许多。”温家武说,寓教于乐,科技馆会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大家的热情还在持续!合肥是一座科里科气的城市,市民对科普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希望丰富的展品,丰富的科学知识能更好满足市民需求。”市科技馆副馆长葛宇春说。

巢湖之畔,安徽创新馆形如原子裂变。如今,这里的展品也已从2020年的1200多件,增长到近2000件。步入馆内,大科学装置模型、量子九章模型、30微米薄的柔性可折叠玻璃等安徽近年来的科技前沿成果,都可以集中“打卡”。“今年暑假,7月份开始,平均每天都要接待两批次研学旅游团,最多一天接待5000人左右。”该馆展览展示部主管周腊梅介绍。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当前,合肥已拥有市科技馆新馆、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大火灾实验室等高校院所实验室等200多家科普教育基地,为科创科普游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创新之都正在成为科普“热城”!合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挖掘、整合,推动更多前沿科技资源更好地转化为科普教育资源,播撒更多创新“种子”。

合报科学+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刘畅司晨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5ihefei.com/read-4903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