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网红之城的“心法”和“打法”(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行思录)

合肥在线2023-08-19  100

导读:合肥第四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正在建设中。合肥日报记者 张正朋 摄中国版“人造小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坐落在合肥的“科学岛”。 合肥日报记者 张正朋 摄从空中俯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

  合肥第四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正在建设中。合肥日报记者 张正朋 摄中国版“人造小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坐落在合肥的“科学岛”。 合肥日报记者 张正朋 摄从空中俯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其整体呈“X”造型,其代表的含义是“未来和未知”。合肥日报记者 张正朋 摄李鲲团队研发的“固定源碳排放在线连续监测系统”已实现核心技术国产化替代。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颜开云 摄科大讯飞工作人员介绍语音交互技术在智能驾驶中的应用前景。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颜开云 摄制图/王斌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瑞平 颜开云 王珂

2月18日至19日,江西;3月16日至17日,上海;3月21日至22日,江苏;6月15日,辽宁;7月18日至19日,山西;7月22日,黑龙江……这是今年以来,全国各省市党政代表团先后抵达安徽合肥进行考察、调研的时间。粗略统计,今年以来,赴皖调研学习的各地各类考察团已超过300批次。

为什么是安徽?合肥凭什么吸引如此密集的关注?

有人说,是“科里科气”的城市气质,它代表着合肥无处不在的科创氛围。源于中国科大学生所作歌词中的这四个字,不仅为合肥人耳熟能详,如今还有“破圈”之势。

2017年,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22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合肥居全球“科研城市”第16位。

科技创新爆发出巨大生产力。20年前,合肥的GDP在全国尚排在80名之外,近10年来却一路加速,跑进二十强,迈入“万亿俱乐部”,且连续7年跨越千亿台阶。

合肥做对了什么?合肥如何打通“科创+产业”的转换通道?武侠小说中的顶尖武功“心法”常引众人争抢,那么大家争相学习的科创顶流合肥,其“心法”与“打法”高在何处?在长沙正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当下,“合肥模式”对于长沙来说有何可借鉴之处?

带着这些疑惑与强烈的好奇心,长沙晚报采访调研团队8月初专赴合肥,访部门、入企业、进展馆、看平台,试图探寻这座堪称“科创网红”城市的“成长密码”。

“狂飙”突进,合肥做对了什么?

8月4日,记者在合肥采访期间,正遇上2023中国(合肥)场景创新峰会暨独角兽发展论坛开幕。从量子计算、数字化装备到VR教育、卫星互联网,全国各地的“独角兽”企业千里迢迢来赴会。

与此同时,合肥首届应用场景创新大赛正式启动,面向全国遴选具备技术创新性、示范带动性和产业引领性的高价值应用场景。合肥市2023年度第二批场景清单发布,释放约30亿元场景投资额。

这是一场科创+产业的“双向奔赴”,也是合肥从科技资源大市变身科技创新强市的“日常操作”。

“不是风投是产投,不是赌博是拼搏”

家电产业是合肥的“起家”产业,这里汇聚了海尔、美的、格力等世界500强企业。但随着竞争加剧、市场饱和,合肥亟需新的增长极。

“家电产业的利润在摊薄,高附加值都集中在战新产业上。”合肥市投资促进局综合信息处干部高敏告诉记者,早在2005年,合肥就确立了“工业立市”战略,希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京东方在合适的时机出现了。2008年,合肥拿出三分之一的地方财政收入,引进濒临退市的京东方,建设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

彼时连财力雄厚的深圳都举棋不定,合肥为筹措资金被迫缓建地铁——如此“豪赌”,令人惊诧。

但是京东方项目成功了,它不仅打破了我国新型显示器严重依赖进口的情况,还相继建成8.5代线、10.5代线,由饱受争议的“烧钱机器”变成全球液晶面板巨头。

随后,千亿资金“投注”长鑫存储、联手战略投资者“接盘”蔚来汽车等一系列“神操作”,不仅让合肥赚得盆满钵满,还培育出三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似乎每一次,合肥都“赌”对了,其“最牛风投城市”的标签频频刷爆朋友圈。对此,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曾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应:“合肥不是‘风投’是‘产投’,不是‘赌博’是‘拼搏’。赌博是有今天没明天,拼搏是抓今天赢明天。赌博靠的是手气,拼搏靠的是手艺。”

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

其实,合肥的拼搏“手艺”,不仅体现在对产业龙头的招商投资魄力上,更在科技成果+产业的转化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去年以来,合肥每天诞生高新技术企业5户。”合肥市科技局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处长李文昕表示,如何让科创企业实现从产品到产业的迈进,实现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跨越,是衡量科技成果转化成败与否的关键。

合肥探索出了一条全链条闭环科技成果转化的“合肥模式”。

李文昕将之归纳为三个“全国首创”。一是顶层设计创新。合肥组建了五个成果转化专班,抽调 80 名专班人员,“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为科创产业“育苗栽树”,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专班成立以来摸排高校院所可转化科技成果3027项,推动新成立企业446家。

二是凭借“以投带引”模式频频出圈,靠着“投早投小”的培育耐心、产投布局的超前眼光、一掷千金的营商诚意,快速转换赛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风生水起。

以京东方为例,合肥国有平台在项目完成投资退出时,收益差不多200亿元,不仅干成了项目,还能把赚的钱用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但尝到甜头的合肥发现,不能只盯着金字塔顶端的企业。

“除了招大引强,我们想把更多的‘根部企业’留在合肥。”李文昕介绍,继天使基金之后,去年合肥还设立了种子基金,帮助成果团队和初创一年之内的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只要项目足够好,基金链可连续投资覆盖到企业最终上市。”

第三个首创是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对成果进行研判,推动落地并产业化。值得一提的是,合肥给予科技成果转化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允许转化失败的存在,失败容忍度高达50%。

“养人”的合肥,科创与人才相互成就

合肥是一片创新的天地,更是一片“养人”的沃土。这座科创之城的迅猛崛起,是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的相互成就。

在合肥大蜀山西麓,有一座“X”造型的“未来大楼”,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所在地,当地人喜欢简称为“中科大先研院”。10年来,合肥在此开启了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和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我们累计孵化企业32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7家,其中七成是科大系。”8月3日下午,中科大先研院综合管理部业务主管杨晓龙告诉记者。与此同时,作为中科大的二级学院,先研院从2019年拿到招生代码开始,已累计培养学生1100名,目前280多名毕业研究生中,有四成选择留在合肥。

这并非个例。

合肥市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合肥市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就达到2.6万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1万人。

“养人”的合肥靠什么?

城市经济实力和头部企业影响力,促成了合肥的城市吸引力。同时,近年来合肥出台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以产业、事业、感情留人。

合肥把最好的地段留给科技创新。在三面环水、郁郁葱葱的科学岛,不仅有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还拥有30多个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领军人才300余人,是合肥名副其实的“科研圣地”。

7年前,在四川完成学业的刘仁德来到合肥,加入科大国盾量子。“量子是高端前沿科技,合肥在国内布局早,国盾量子更是中国量子科技的先行者。”对他来说,在合肥可以站上更高平台,发展空间更大,未来更有前景。

在接受长沙晚报记者采访时,不少人表示,打造“平台聚才+产业引才+服务留才”的创新型人才招引体系,实现各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最终让合肥成为“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

对标合肥,长沙可以学什么?

长沙与合肥,同为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万亿俱乐部”城市,也同属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会机制成员,经常会被大家拿来作对比。而两个兄弟城市之间,其实也是惺惺相惜,长沙羡慕合肥的科创发达,合肥羡慕长沙的文旅火热。

如今,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合肥无疑是一个经济体量相当、资源禀赋差异不大、值得学习的好对象。

“前人栽树,后人浇水”

合肥历史上“最持久”的投资是什么?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的回答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与中科大相亲相爱、相伴相随,而且历久弥新。没有中科大,合肥难有今天这样出彩。中科大有今天,也有合肥出的力。

50多年前,合肥结缘中科大,打造了城校共生的典范。从最初的粮票、校舍等物资的筹备,到如今对中科大科技创新、师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合肥对这所高校可谓“矢志不渝地真爱”。

校与城的“双向奔赴”,也给合肥这座城市带来了人才这个创新的源头活水。数据显示,近两年中科大硕士留在合肥的比例有43.5%,博士留在合肥的比例为44%。而多年来留肥的人才创办了多个“科大系”企业,它们在合肥快速成长,涌现出科大讯飞、科大国创、科大智能、科大国盾量子等多家上市公司。

而坐拥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长沙如何与他们和谐共生、共谋发展?“网红”长沙近年来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来“打卡”,如何把更多人才留在长沙创新创业,把“流量”变成“留量”?长沙谋划解决这些问题,合肥这个“他山之石”的经验值得借鉴。

不只是在对高校的支持上,在产业发展上合肥也保持了战略定力。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合肥说,“前人栽树,后人浇水”。

从广为人知的合肥与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的故事可以看出,不管历经几任领导班子换届,合肥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大引强的路径从未改变,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这种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为在合肥投资的企业家吃下了“定心丸”,也为合肥自身的经济发展装上了“加速器”。

更重要的是,合肥对于科技研发的投入也是一以贯之。李文昕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近10年,合肥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4%增长到17.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2.78%增长到3.46%。这些数据放到全国的视野来看,也是“相当炸裂的存在”。对此,长沙想要跟上合肥的步伐,尤需快马加鞭。

“不算眼前账,只算长远账”

4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巢湖之畔的安徽创新馆,映入眼帘的是令人震撼的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全超导托卡马克等3个已建成的大科学装置模型。而合肥已建、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共有12个,总数位居全国前列,是除京沪外最密集的城市。

合肥市发改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推进处副处长李辰介绍,在“投入大、周期长”的大科学装置建设上,合肥出钱出力,组建大装置集中区建设公司,采取“交钥匙工程”方式代建科创平台,让科学家心无旁骛做研究。

那么,问题来了,花“真金白银”建设的大科学装置,需要长期的实验才可能产出科技成果,而这些成果短期内也很难给合肥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合肥图什么?“合肥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了共识,支持科技创新不算眼前账,只算长远账。”虽然并不是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但高敏一语道破天机。

从长远来看,合肥积极推动成果转化,让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也收到了不少成效。依托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成功研制国内最紧凑医用超导质子治疗系统。依托稳态强磁场装置,研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新药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合肥先后转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衍生成果44项,产生了中科离子、中科光栅等33家创新型企业。

在大科学装置方面,长沙的目标是到2025年,力争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实现零的突破。对比合肥,可以说是差距不小,唯有奋起直追。

事实上,不但“投大”,也“投早投小”,对于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合肥也是不遗余力地支持。

2022年成立的科大硅谷服务平台有限公司,是一家7个科大校友企业占股48%,6个市、区平台公司占股52%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其本身就是一种“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的制度创新。

科大硅谷工作人员宋炎骏介绍,一些科研团队、初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资金。瞄准这一创新创业的痛点,2022年12月,科大硅谷引导基金注册成立,总规模300亿元,首期注册规模15亿元。对外投资通过参股设立子基金和直接股权投资的形式,聚焦安徽的省市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领域,主要标的为在科大硅谷创办的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

科大硅谷建设近一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日均对接项目团队5个,日均落地项目1个,日均帮助项目融资300万元。累计实现项目落地256个,并形成了涵盖种子、天使、PE、VC等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

“超前布局,卡住优势身位”

在合肥调研采访过程中,不止一位受访者提到“芯屏汽合”“急终生智”这八个字。也许你会有点纳闷,这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是指近年来合肥以“科创+产业”模式催生的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合肥人机智地称为“芯屏汽合”“急终生智”。芯,即集成电路产业;屏,即新型显示产业;汽,即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合,即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融合发展。急,即城市应急安全产业;终,即智能终端产业;生,即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智,即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

合肥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合肥始终遵循基于国家战略层面上的产业投资逻辑,这也是国家鼓励的投资方向。2017年2月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总共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领域8个产业。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等一起被列为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就是最有投资价值的产业。

对照该目录,合肥的“芯屏汽合”“急终生智”八个字,字字有出处。

“合肥模式”可以概括为,首先建立完备的政府投资基金政策体系,通过政府资本招商引进“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搭建起产业基础,再通过基金投资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集群。

有人认为,合肥的高明在于紧跟国家战略,着眼未来发展趋势,“一旦找准了发展的赛道,卡住了优势身位,未来的发展就有了先机与后劲。”此所谓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科创转化范本1

博士后创业享受全程服务

“初创企业最缺资金,先研院指导我们申请了200万元的种子基金,帮助公司渡过难关。”3日下午,坐在记者对面的李鲲谈起自己的创业故事时,眼里流露出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

今年31岁的李鲲在博士毕业后进入中科大先研院信息智能创新中心开展博士后研究。颇具眼光的他决定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碳排放监测装备和监管平台研制来创业。

在中科大先研院一楼的高科技成果展示中心,作为中科立恒创始人的李鲲介绍,其核心产品“固定源碳排放在线连续监测系统”已实现核心技术国产化替代。

从产品研发阶段开始,李鲲团队就享受到了先研院技术经理人团队的全程服务——这是一支具备知识产权运营、技术、法律、投资专业技能的团队,技术经理人不仅帮助他们对接皖能集团在马鞍山一家电厂搭建用户场景平台,拿下第一笔订单,同时在公司的股权设计、架构搭建等环节不断提供有力支持,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诸多问题。

李鲲表示,在短短的1年多时间内,公司产品已在安徽、浙江、内蒙古等地多家大型能源企业正式投用,合同额达1000多万元,目前公司估值2亿元。“合肥是名副其实的科创之城,是一个适合干事创业的地方。”李鲲如此感慨。

科创转化范本2

科大讯飞结缘长沙共同腾飞

作为全国知名的科大系企业,科大讯飞与中科大以及合肥的关系不言自明。科大讯飞成立于1999年,作为亚太地区知名的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上市企业,与长沙联系颇为紧密。入湘6年以来,科大讯飞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已在长沙的教育、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广泛应用。

更深层次的合作在今年如约而至。4月19日,科大讯飞湖南区域总部和智能制造中南总部项目签约落户湖南湘江新区。项目将落地两大核心产业内容,包括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和科大讯飞长沙人工智能产业加速中心。而这些,都将助力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科大讯飞与长沙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长沙创新资源富集,产业基础良好,市场前景广阔。作为企业十分愿意结合城市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做大做强科大讯飞在长沙的湖南区域总部,在技术研发、智慧教育、智慧医疗、产业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积极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助力长沙高质量发展。

记者手记

相互成就是一种可持续生态

在合肥采访的几天正遇高温季,烈日当空,酷热难耐。

那些天,记者所接触到的人、企业与平台、机构,其活力、自信以及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可以说与天气一样火热。

匆匆几天采访过程中,至少有这么几条令记者印象深刻:

其一,政府与院校的彼此珍爱、支持与成就。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便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市多年来给予中科大各种必要的支持,“不离不弃”;而中科大的回报是,“据不完全统计,由中科大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在合肥有400余家,吸纳该校毕业生做高管的企业在合肥超过4000家,且均为硬科技企业。”

其二,政府与企业的“双向奔赴”和彼此成全。不管是招商引资企业,还是科技孵化企业,合肥对于企业的立项、供地、规划报批、开竣工、投产运营,以及难点、痛点、堵点,“全生命周期都有人管”,进一步帮助企业减环节、减时效、减材料、减跑动、减成本,服务精准、服务到位……

其三,首创的精神。记者不止一次从受访者口中听到一个又一个首创的机制、政策:成立市委科创委、组建科技转化专班、首创成立场景公司、“第四代”园区管理方式、创投城市计划、安徽创新馆的技术经纪人……

首创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自我革命与立足于实际的大胆探索甚至突破,最终也必成一种最有效的赋能。

合肥正以令人信服的数据与成长故事,给人深刻启发:相互成就是一种良性循环,更是一种可持续的环境与生态。再者,没有路就蹚出一条路,找准了路就大胆干,未来始终在自己手上,在敢于创新、勇于担当与奋力奔跑的每一天!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5ihefei.com/read-49050.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最新回复(0)
安徽
合肥生活网为您分享安徽新闻,安徽热门资讯,帮助您全面了解安徽各市发展信息,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