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长征路上的播火者

合肥在线2023-09-13  71

导读:“2019年5月20日,在江西和赣州视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花篮。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外广场,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现在是新的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986万赣南红土地儿女…

“2019年5月20日,在江西和赣州视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花篮。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外广场,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现在是新的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

986万赣南红土地儿女同全国人民一道,牢记殷殷嘱托,饮水思源、感恩奋进。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在赣南籍老红军后代中,有一位副师职军官葛江洋,主动“解甲归田”,以“红军传人”的身份,奔走在全国各地,宣讲长征故事、中国故事。目前,葛江洋已开展近1000场有关长征文化、长征精神的宣讲,被人们誉为“新长征路上的播火者”。——题记”

1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塑造,时代所需,是走好新长征路的关键所在。

初秋的于都葛坳山乡,到处洋溢着丰收在望的喜悦,牛颈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聆听感人的长征故事,他们仰望山外,畅想未来。“高举红军爷爷的旗帜,做新时代好少年”“沿着革命先烈道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一声声信仰力量的回响,是青少年立志成才报国报乡的宏大志向。

点燃少年梦想的是一位老红军后代,他叫葛江洋,是原沈阳军区某部副师职军官、大校军衔,现为长征文化、红色文化和国防文化学者,于都县长征源宣讲团团长。

“父亲是从这里踏上革命道路的,63人一同出发,而新中国成立后只剩下3人……”8月20日,今年65岁的他,在井冈山宣讲完,又一次回到父亲参加长征集结出发地的于都县,从小人物的故事讲起,从点点滴滴讲起,给当地基层干部和学生宣讲长征文化、长征精神,播撒思想的火种、点燃思想的火花。

2

8月20日,葛江洋(右)在于都县接受赣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

自主择业“探长征”

葛江洋是在东北出生、东北长大的于都籍红军后代,1976年参军入伍。2006年,当时副师职的葛江洋,有四个省厅单位的转业选择,却不顾家人反对,主动要求自主择业,成为原沈阳军区当年唯一一位自主择业的师职军官。退役后,“无官一身轻”的他,婉拒了多家企业的邀请,做起了研究、宣讲长征文化、长征精神的学者。葛江洋说,希望把父辈有关长征的事迹再进一步宣讲,让长征精神在中国人血脉里代代流淌。

葛江洋放弃别人眼里的大好前途,转而探讨、研究长征,宣讲长征,大家对此不得其解。事情还得从葛江洋的“红军裁缝父亲”说起——

父亲葛接调,是于都县葛坳乡牛颈村人。葛接调从小学做裁缝,1928年参加红军赤卫队,1929年3月参加了长汀战斗,在攻城时负重伤,身中5枪,为“汀州五勇士”之一(档案中记载)。红四军在长汀战斗中缴获了一批布匹,要给将士们每人做一套新军服,得知葛接调学过裁缝,红四军供给部长杨立三找到正在养伤的葛接调,让他去做军服。

1934年,葛接调随中央纵队从于都河集结出发,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他的武器就是一台德国产的“飞人牌”手摇缝纫机,他背着这台缝纫机走过了雪山草地,胜利到达陕北,还用这台缝纫机为毛泽东缝制过棉衣。解放东北时,葛接调成为第一批挺进东北的军队干部,后一直在东北军区做军需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定居沈阳。

1955年,葛接调被授予大校军衔。

葛江洋说,他对父亲的革命事迹了解并不深入,父亲也从不在他面前宣扬自己,他从父亲生前的只言片语、父亲的档案及历史资料中,梳理出父亲一生的足迹。父亲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出神入化般的传奇,有的只是一名老红军战士、老共产党人对党、对革命的无限忠诚,还有经历枪林弹雨、生死考验之后,对一切利禄浮华所表现出的超然和淡漠。葛江洋认为,拥有一位出生入死走过长征的父亲,是他今生最大的财富——父亲的力量,指引着他走过人生一道道坎。

2003年,服役27年的葛江洋,晋升为解放军大校军衔。他想起了父亲,父亲1928年参军,到1955年被授衔时军龄正是27年。当葛江洋把自己佩戴大校军衔的照片,与父亲被授衔时的照片放到一起时,他内心涌起满腔的激动和不安。“激动的是,一家两代大校,两个27年;不安的是,我怎能和父亲比?根本不敢比。”葛江洋说,父亲的27年是从血雨腥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而他的27年则是和平之旅,没负过伤,没流过血,他不敢有一丝的得意、自豪和炫耀。

那时候,父亲已经不在了,葛江洋猛然觉得,自己对父亲的了解太少,没有读懂父亲,更不了解父辈的长征,如果没有找到一个联结点,他这一代人与父辈的联系就这样断裂了,这让葛江洋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在父亲的影响下,在人生高光时刻,葛江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主择业,一切工作从学习父亲、探究长征文化开始。面对记者的惊讶,葛江洋坦言:“我用这样一种方式去体味父辈的伟大和艰辛,用不一样的方式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让长征精神激励更多的人。”

夙夜在公,只争朝夕。葛江洋全身心投入到“探究长征”后,将家中两个卧室改成了“长征文化”资料室,各种有关长征的剪报和资料等琳琅满目,电脑里还储存了大量文字、影像等资料。如今的葛江洋,比退役前还忙,细化专题研究,走出去实地调研,拜访红色文化专家学者,抢救性整理资料,还常常奔走于宣讲途中,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

 回到故乡“读长征”

将自己“归零”后,葛江洋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读懂父辈的长征。他通过回忆父亲讲述的长征,父亲的档案资料,再查阅历史资料,还原父亲走过的革命征程,了解父辈在革命事业中取得胜利的“来之不易”。

十多年来,葛江洋6次怀揣资料重走长征路,十余次登上井冈山,收集整理了几百本党史、军史方面的书籍和史料,撰写了大量关于长征的论文、随笔和讲义,先后在《党史纵横》《解放军报》《作家文摘》《辽海散文》等报刊上公开发表。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葛江洋过去只是在书本、在父亲的介绍中获取关于它的印象,几十年都没有踏上过这片红土地。如今,葛江洋带着美好的憧憬,回到父亲出生和革命事业出发的地方,用心用情践使命。葛江洋说,只有深入到这片红土地,才能对父亲有更多的了解,才能对父辈的长征有更多的认识,才能为这片神圣的土地作出自己的贡献。

葛江洋听父亲说过,当年家乡一共有63名兄弟和父亲一起参加红军,而新中国成立后,能联系上的仅有3人。当问及父亲离开家乡后,为何只有两次回到于都,父亲总是声音低沉地哀叹:“出来闹革命63人,60人没有音讯了,对不起革命兄弟的亲人啊!”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革命战争时期,赣南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0.8539万人,赣南苏区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和重大牺牲。因此,葛江洋在赣南的土地上,读懂了父亲,读懂了父辈的革命。 

2003年7月1日,在晋升为大校那年,葛江洋第一次回到于都。“我当时一踏上赣南这块红土地,心中就涌起一股暖流,真是眼泪都掉下来了。”葛江洋说,他瞻仰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参观了家乡的老房子,当时天气特别热,身上湿透了,但他仍然坚持穿军装,“这是对革命圣地、对父辈的敬意,我要始终保持敬仰之心、缅怀之情。”

这次回乡,葛江洋体味到血浓于水的深深感情,他通宵达旦地把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落在笔端,写在纸上,还在全国一些报刊上发表了多篇关于赣州、于都的文章,以示对父辈的缅怀。“父亲那一辈的功劳属于他们那一代人,没有什么值得炫耀,我们是红军后代,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怎么做?应该为家乡做点什么?”带着这样的思考,葛江洋用脚丈量这片红土地,萌发出扎根家乡、回报家乡的想法。

2018年,葛江洋受邀参加长征文化研讨会,并作为于都红军后代发言,他发言中的观点“于都是长征集结出发地,长征是人间奇迹,长征改变了中国”,让与会嘉宾很震撼,那也是他正式回到于都的一个契机。

2020年5月20日,于都县正式成立长征源宣讲团,邀请葛江洋出任团长。此时的葛江洋,虽已年过花甲,却毫不推辞,又重披征衣,担负起了这个神圣而光荣的职责。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得到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986万赣南苏区儿女投身于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奋力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火热实践中。

葛江洋回乡投身这场火热实践,在做好宣讲长征精神的同时,还持续帮扶当地学校。三年前,葛江洋帮扶于都县作协建立了长征源文学网站,与北京银河悦读网站联手,集中撰写于都红色故事,每年从自己的退役金中拿出1万元资助建立了长征源文学新苗创作基金。为葛坳牛颈小学的师生购买学习、生活用品,以及乒乓球桌等体育锻炼设施,建立图书室。每年教师节到来时,他都要为全校教师赠送礼物,从双肩包到旅游鞋;今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他又为全校教师每人购买了一只不锈钢保温杯。他的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让师生们知道,远去的红军爷爷有一位后人在惦念着他们。

3

葛江洋在牛颈小学看望家乡的孩子们并一起合影。

征程万里风正劲,扬鞭奋进马蹄疾。葛江洋带领宣讲团75名成员,奔赴建设一线,给建设者鼓劲加油,获得热烈反响。同时,葛江洋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全国宣讲。“对我来说,如今的长征路就是要将长征故事、长征文化宣讲好,让长征精神影响更多人。”葛江洋铿锵有力地说。

愿用一生“敬长征”

“为了长征精神代代相传,我愿用一生来致敬长征,宣讲长征精神。”葛江洋说,早在长征源宣讲团成立之前的2016年,自己就已经开始宣讲长征文化、传播长征精神。

在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大连市金普区文联邀请葛江洋宣讲长征文化,那是他第一次以宣讲者身份亮相。主办方让他做好思想准备,因为是公益讲座,又恰逢星期日,或许来听讲座的人很多,也可能很少。用葛江洋的话说,“有思想准备,人多就讲课,人少就唠嗑。”结果那个题为“你所不知道的长征”的讲座,300余人的会场座无虚席,连保安、保洁人员都挤在门口听讲座。

宣讲一结束,大连财经学院团委两名学生就堵在了门口,称该学院首创青年讲堂,想邀请葛江洋以“你所不知道的长征”开第一讲,葛江洋当即答应。

葛江洋从沈阳来到大连,发现12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宣讲结束后学生全体起立、鼓掌,有许多学生还争着向他要签名、合影。事后,葛江洋通过视频看到,整个宣讲过程,学生们目光专注,那渴求的眼神让他震撼,更让他意识到,处于一个美好时代的青年,同样需要主流思想的引领。“以前总觉得现在的孩子不愿学,那是对他们的误判,问题在于如何讲好。”通过这次宣讲,葛江洋明白了如何把长征文化讲活、讲好,为以后的宣讲奠定了基础,也激发出自己的澎湃动力。

此后,葛江洋感受到肩上责任千钧重——传承红色基因,匹夫有责。葛江洋按照“青年之需、社会之需”设计宣讲课件,蹚出一条“职业宣讲”之路。“通过宣讲长征,我也在进行一场长征。由过去的要我讲,变成我要讲,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主动宣传长征文化、长征精神。”葛江洋说。

在越来越强烈的使命感中,截至2023年7月,葛江洋已完成了近1000场“长征文化”宣讲,足迹遍布全国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路走来,葛江洋坚持宣讲在于奉献,不要报酬,不怕苦,不怕累,始终以一颗红军后代的赤诚之心,让长征精神在一次次宣讲中流淌,流进广大干部群众的脑海,流进广大青少年的血脉。“长征源宣讲团成立后,不仅我在做这件事,而且有一个团队在做。”葛江洋说,只要有人持续宣讲,长征文化就在延续,更不会被人歪曲历史。

 燎原之势“播长征”

“葛团长,你看看我这个课件还有什么问题?”

“葛团长,我刚才的宣讲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

8月20日,长征源宣讲团的多名成员围在葛江洋身边,纷纷向他取经。在众人眼里,葛江洋是一名新长征路上的播火者,不仅自己每天用心用情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奔走,还带动了一大批各领域的积极分子参与到宣讲团,投入到长征文化的宣讲中。

葛江洋常常指导团员备课、学习,鼓励大家把长征故事讲出去,讲得越远越好。“葛团长发扬了部队连续作战的精神,每一次行程安排得特别满,不怕苦不怕累……”红军后代、退役军人杨东成说,在葛江洋的引导下,自己成为长征源宣讲团成员,直接感受到葛江洋对宣讲长征文化的热情,用热爱都形容不了,已经到了执着的程度。

杨东成介绍,记得有一次与葛江洋在消防部门宣讲,期间发生火情,消防员们赶赴现场扑火,等消防员灭火回来之后又接着宣讲,宣讲结束时近凌晨。第二天一早,葛江洋还赶到边远乡村指导宣讲工作,下午又接着开场宣讲长征精神,晚上再参加长征文化研讨活动。像这种连轴转的安排,在葛江洋的行程里是常见的,而他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宣讲中。

朱青珍是湖北人,嫁到于都,如今是长征源宣讲团成员。“我文化程度不高,开始没有信心,担心讲不好,是葛团长鼓励我、指导我,才对长征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并有勇气到乡村宣讲。”朱青珍说,过去对赣南并不了解,加入了宣讲团后,通过翻阅资料、听宣讲、走访红军后代,学习掌握了许多长征文化内容。目前,已在60个村进行过宣讲,而且每到一处,她都用村民听得懂的话来讲述。

葛江洋对长征文化宣讲的热情和敬业精神,深深影响着朱青珍。朱青珍介绍道,去年国庆节前,葛江洋受邀到广东番禺,为一个社会组织夏令营讲授长征故事,可是在散步时不幸骨折,三天后他没有推辞讲座,为了保证授课正常进行,他没有马上做手术,硬是坚持了三天,坐着轮椅上台完成了三个小时的授课。在场的许多学生和家长都流下了热泪,他们不仅为长征精神感动,也为他的这种顽强精神感动。上课前他吃了止痛药,下课后他直接住进了医院,第二天就接受了髋关节置换手术。“葛团长常跟我说,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宣讲,你能够影响一个人,就多一个人知道长征文化、长征精神。” 朱青珍说。

在葛江洋的带领下,如今的长征源宣讲团,犹如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了许多红军后代和各行各业的人参加,打造了一支由“红军后代+宣讲骨干+志愿者”组成的宣讲队伍,从一开始的20人发展到现在的75人,成员有上至73岁的老人,下至9岁的“小红星”。

为提高宣讲覆盖面,葛江洋要求宣讲团成员借助互联网技术,把长征文化、长征精神宣传得更加有声有色。葛江洋通过“钉钉”APP为河北传媒学院学生讲述的《在长征集结点话出发》,获得大量网友点赞;宣讲团通过腾讯会议APP,给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学生搭建的“红色云课堂”,辐射了500余所高校15万余名师生,一时成为众多高校热门的话题,很多大学生直言深受震撼,纷纷表示“今后将时刻用伟大的长征精神来激励自己”。

4

葛江洋2016年在广州为高校学生宣讲长征精神。

三年来,长征源宣讲团成员走遍长征沿途城市,走进北上广深,讲述自己祖辈、父辈的长征故事,让一个个长征故事别样呈现。2022年,于都县长征源宣讲团获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对长征历史的最高礼赞,就是创造新时代的伟大长征;对长征文化、长征精神的最好传承,就是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葛江洋如是说。

在长征渡口,记者眺望宽阔的于都河,回想当年红军从这里集结远征,耳边回响起“再出发”的伟大召唤。新长征路上,我们都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都是长征精神的播火者,一起铿锵前行,朝着新的征程奋进。(记者萧森 钟清兰 通讯员肖力民 文/图)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5ihefei.com/read-5040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