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合肥经验”亮相气候变化科学大会

合肥在线2023-10-21  62

导读:10月19日上午,第一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在合肥开幕。本届大会以“新形势、新使命、新贡献”为主题,汇聚数百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探讨推动气候变化领域的学科深度融合和发展。活动期间,围绕气候系统变化气候模式、冰冻圈工程、 碳中和与气候风险…

10月19日上午,第一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在合肥开幕。本届大会以“新形势、新使命、新贡献”为主题,汇聚数百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探讨推动气候变化领域的学科深度融合和发展。活动期间,围绕气候系统变化/气候模式、冰冻圈工程、 碳中和与气候风险、减污降碳协同减排等主题的约百场学术演讲持续进行。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在绿色发展中的经验也在大会期间亮相。

“大咖”分享学术前沿动态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为了地球生态系统健康和人类福祉,人类需要迅速采取有效的行动。截至2022年底,已有140个国家承诺碳中和目标,涵盖全球88%的二氧化碳排放。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一直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于2020年9月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

围绕气候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需求,首届气候变化科学大会“干货”十足,众多业内“大咖”带来自己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科学问题到适应措施的落地实施分享经验和观点。

会议设置16个分会主题,从气候系统变化、中国淡水资源、气候模式的发展和未来预估、冰冻圈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到碳汇/碳中和排放路径、气候投融资/碳交易、全球气候治理、气候适应能力等议题,本届大会专业性极强、学术性极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为大会的主题报告“开了头”。开幕式上,他带来了对气候变化—碳中和未来研究重点的思考,通过介绍对气候变化应对、特别是对中国碳中和承诺深层背景的理解,重点分享了对未来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气候治理方面重要研究的判断。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翟盘茂在主题报告中提到,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不仅引起了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广泛、迅速和加剧的变化,也影响了全球每个地区的许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他表示,将极端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必须实现全球碳中和;同时,要加强早期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极端事件带来的灾害风险应对能力。

重视科学研究、鼓励青年研究者。在开幕式上,还进行了“全国优秀青年论文”颁奖仪式,对来自南开大学等全国高校专注气候领域的青年学者给予嘉奖。

“合肥经验”探索“双碳”之路

作为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和低碳城市试点,合肥在积极推动气候变化适应行动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本届大会将合肥气候变化适应的优秀案例作为调研对象,发挥科学研究对气候变化适应措施落地的科学支撑作用。

大会期间,数百名专家、学者前往十八联圩地区、阳光产业园零碳工厂等调研。十八联圩地区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和综合治理措施后,有效提高了当地的防洪减灾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据介绍,十八联圩湿地总面积约27.6平方公里,湿地修复工程于2018年正式启动,工程分四期建设,前三期现已完成,已完成工程共计投入资金近12亿元,完成修复面积近2万亩,其中三期工程项目建设完成,标志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

如今的十八联圩湿地,已成为黄胸鹀、青头潜鸭、东方白鹳等众多珍稀鸟类迁徙的“驻足点”和“中转站”,湿地一至三期范围新增54种鸟类、28种鱼类。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四期生态湿地蓄洪区工程被列入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重大项目之一,计划2024年5月完工。

阳光产业园零碳工厂是合肥以太阳能为主要能源来源,打造工业领域零碳园区的示范实践。今年7月,阳光电源合肥零碳中心项目(一期)二标段施工工程正式开工,标志着零碳中心的建设进入关键阶段。

据介绍,该项目以成果转化为核心,打造零碳领域高水平综合性创新平台,形成零碳技术产业集群,巩固国内零碳技术在全球的知名度和领先地位。项目建成后将主要从事充电系统、水面光伏、智能清扫、跟踪支架等新能源领域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及创新成果产业化等业务,为合肥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刘小容/文 实习生 蔡东兴/图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5ihefei.com/read-5199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