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研发投入强度创历史新高

合肥在线2023-10-21  75

导读:安徽智飞龙科马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在工作中。合肥创新院内,展出的自主研发的全数字变流器控制产品。合肥创新院内展厅。最新数据出炉!10月18日,记者从合肥市科技局了解到,合肥市2022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91%,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创历史…

安徽智飞龙科马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在工作中。

安徽智飞龙科马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在工作中。

合肥创新院内,展出的自主研发的全数字变流器控制产品。

合肥创新院内,展出的自主研发的全数字变流器控制产品。

合肥创新院内展厅。

合肥创新院内展厅。

最新数据出炉!10月18日,记者从合肥市科技局了解到,合肥市2022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91%,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创历史新高。

有人说,科研是一场寂寞的长跑,但在合肥,科研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去年全社会约470亿元真金白银投入实验室,市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达18%,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科技创新,合肥真的“很舍得”!

很舍得—— 全社会投入近470亿元到研发

10月18日,记者来到合肥未来大科学城,这里坐落着一座面向未来的“超级实验室”——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

一堆巨型钢铁设备静置在厂房内,放眼看去,并无奇特之处,但就在这些装置上,将开展一系列关键技术预研,为未来我国建造真正能实现核聚变发电的“聚变堆”提供核心技术基础和研究平台。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团委书记叶华龙介绍,记者面前的“大家伙们”,是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后首个落户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建成后,它将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综合性研究及测试平台,为聚变实验堆和工程堆核心部件的研发及建设保驾护航,为能源、信息、健康、环境等交叉前沿领域提供研究平台和强大的技术支撑。

“去年3月,我们的园区工程正式交付启用,主体工程正加快建设,预计2025年底全面建成。”叶华龙告诉记者,现在,主体工程已经完成100余个关键里程碑建设任务及核心部件的设计、预研和测试验证,正进入到关键部件的研制和现场集成及调试阶段。

大科学装置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国之重器”,其运行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核心、原始创新能力的高低。

凭借科技创新“发家”的合肥,早早就抓住“科技强国”战略,累计投入超178亿元保障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对凡是能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的创新平台,合肥一律舍得“真金白银”,“阔绰”给予。

在去年全社会投入的近470亿元研发费用中,有79亿元投入到了基础研究、57亿元投入到应用研究、334亿元投入到试验发展,分别同比增长34%、32%、14%,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研发投入的增幅明显。

2022年,合肥市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达18%,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未来大科学城,原始创新能力再次加码。

合肥的“舍得”也换来了多个高水平创新平台的青睐。现已有12个大科学装置在合肥投入运营和建设,合肥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度位居全国首位。

如今,合肥环境研究院正式运行,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数据空间研究院运行成效显著,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国先中心等建设稳步推进,累计获批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

今年4月,在2023“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暨中国航天大会上,合肥发布了深空科学城概念性规划,国电高科天启合肥总部基地项目、银河航天合肥星座产业项目、太空星际InSAR卫星星座项目等9个重点项目落地,投资额达106亿元。

一个又一个高能级科研平台犹如钥匙,在合肥打开未来之门。

够诚意—— 多项政策“货真价实”支持科技研发

人们常说科研要甘坐“冷板凳”,而合肥究竟有何魔力,能让在市场中趋利的企业耐得住“寂寞”,埋头钻研?

或许从合肥今年出台的一份份文件中能够得到答案。

今年3月,合肥出台促经济发展“20条”,提到对符合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给予每年最高2000万元、累计不超过1亿元的经费支持,并对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的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贴。

今年8月,《2023年合肥市科技创新产业政策实施细则》印发,针对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一系列“真金白银”政策支持。

“对于科技创新的事,不能盯着‘赚钱’,也不能图‘省钱’,只要是‘值钱’的,就要舍得‘花钱’。”

政府倾囊“托底”,所以企业放心研发。

近两年,合肥大力度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16条重点产业链,加快一批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22年国科小研发投入补贴3亿元,2022年度高企享受税率优惠32亿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327亿元。

在各项激励科技研发的政策中,合肥频频探索“揭榜挂帅”机制,建立高校院所、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机制,面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量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领域发榜项目超过500项,揭榜成功近150项,达成揭榜研发合作金额超过6亿元。

安徽智飞龙科马是一家专注生物制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将创新研发视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安徽智飞龙科马公司副总裁、研发中心执行总经理黄恩启告诉记者,他们的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去年研发投入更是达到了近6亿元。“在研发投入方面,合肥可以说是千方百计地支持企业。”黄恩启表示,政府通过科技立项等方式,让他们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承担政府研究课题,给予项目研发资金。

“你陪伴到底,我便大胆突破。”面对合肥的诚意,合肥科创企业拔节生长,科研成果惊艳问世。

本源量子完全自主研发的本源SL400国产稀释制冷机成功下线,这是中国科创企业的研发团队首次成功突破量子计算极低温制冷这一关键核心技术。科大讯飞发布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将于今年10月24日全面超越ChatGPT的C++进行代码写作能力。悦芯科技研发的自主可控半导体高端测试设备突破多项集成电路领域技术瓶颈……

政府诚意优待、企业将心比心,一次又一次关乎创新的双向奔赴在合肥发生。

很贴心—— 组建“保姆团”加速科技成果走向市场

“你走出第一步,剩下的九十九步我陪你走。”

在合肥,只要科技工作者迈出“从0到1”的技术突破,各方“保姆团”就会携手带领研发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完成“从1到100”的应用落地。

“有技术但不会办企业,我们来辅导;有成果但找不到投资方,我们来对接。”

合肥夸夫超导科技今年已经成立两周年,公司业务开始步入正轨。创始人潘熙锋不会忘记,在创业之初,合肥高新区“天翅创”众创空间帮他们解决初创期融资需求,撮合上下游企业,走过了从实验室到大市场的艰难时期。

“天翅创”相关负责人董亮告诉记者,“天翅创”不仅为初创团队配备创业导师,还提供会计、税务、知识产权等齐全的第三方服务,帮助一个又一个创业团队跨越“死亡之谷关键一公里”“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创办企业最初一公里”。

由合肥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的合肥创新院,同样为科技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平台建设部部长余伟表示,成立9年,他们组建了中德合作新能源汽车高压零部件检测实验室、安徽省精准肿瘤医疗装备创新中心等,累计孵化企业350余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市级高成长企业8家,参股企业产值超40亿元。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合肥还组建市委科创委、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高起点布局建设“科大硅谷”,为研发技术寻找试验场、首用地,最短周期实现转化,唤醒实验室里“沉睡”的技术成果。

如今,合肥已建设21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10个细分产业领域;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新增数量全国排名第2位。

一年以来,合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肥成立企业471户,依托安徽创新馆,打造千亿科技大市场,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金额近800亿元,培养各级技术经纪人2000余人。

今年,合肥预计国家高企将达82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破万家。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刘小容/文 张雨瑶/摄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5ihefei.com/read-5200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