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技术“点亮”航天英雄“回家路”

合肥在线2023-11-02  58

导读: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英雄们顺利出舱。记者获悉,此次返回舱搜救分队装载的直升机载卫星通信设备由位于合肥的中国电科第38研究所研制。它让茫茫戈壁滩上的直升机变成了一个稳定可靠的“火眼金睛”,能第一时间…

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英雄们顺利出舱。记者获悉,此次返回舱搜救分队装载的直升机载卫星通信设备由位于合肥的中国电科第38研究所研制。它让茫茫戈壁滩上的直升机变成了一个稳定可靠的“火眼金睛”,能第一时间将东风着陆场的实时高清图像和多路语音传回任务指挥大厅,实现东风着陆场与指挥中心的实时通信,成功“点亮”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的“回家”路。

【为何要用卫星通信终端当“眼睛”?】

此次返回任务中,神舟十六号返回舱搜救回收分队装载的机载卫星通信设备由位于合肥的中国电科第38研究所自主研制。

中国电科38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神舟飞船从太空中返回地面速度很快、时间很短,飞船返回舱着陆后,如何在无人区中迅速找到小小的返回舱?如何将现场高清搜救视频等实时从东风着陆场传输到指挥中心?这些都是重要考验。

通常,测量雷达只能从地图上了解到飞船返回舱的实时位置。而针对飞船返回舱的最终落点具体位置的不确定性,东风着陆场现场有一支强大的搜救力量,包括直升机搜救分队、空运机动搜救分队、地面搜救分队等。

在地面上,最先能肉眼直观找到飞船返回舱的,正是其中的直升机搜救队。它能迅速确定具体位置,辅助地面队伍以最快的速度抵达降落现场迎接航天员等。而装载在直升机上的“眼睛”就是中继卫星通信终端。

“飞船着陆地点通常都在戈壁草原等无人区,广袤无边,荒原漠漠,这种特殊环境下,普通通信终端基本是没有信号的,此时就需要卫星通信终端‘上阵’。”

工作人员介绍,这套ka频段卫星终端设备,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传输距离长、信号带宽、机动性强等优势,实现直升机机载终端设备的语音和数据通信,同时,能第一时间将东风着陆场的实时高清图像和多路语音通过卫星传回任务指挥大厅,实现东风着陆场与指挥中心的实时通信,助力搜救工作开展。

【“看得清”“传得快”!实时掌握返回状态】

作为用于着陆场搜救通信保障的高速卫星通信设备,直升机载中继卫星通信终端怎样保证直升机在飞行的过程中建立可靠的通信链路,让直升机“看得清”“传得快”的?这就需要天线在对准卫星的时候定向跟踪精度很高,这对于整个卫星通信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工作人员介绍,对于直升机舱内的卫星通信终端设备来说,比较复杂多样,关键的两个系统是伺服控制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系统。

简单来说,由于直升机在飞行过程中会产生位置变化,伺服控制系统则能自动获取直升机在飞行过程中的姿态信息,包括高度、俯仰、方位、经纬度等位置信息,并通过获取到的位置信息不断调整天线的指向,使天线一直对准卫星,保持通信链路畅通,保持直升机“眼睛明亮”。

计算机控制系统则主要负责通过发送查询和控制指令获取伺服控制状态信息,并根据当前状态信息实时调整参数,实现对伺服系统的控制。同时。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够监控业务终端的状态信息,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设置业务终端的视频编码速率和帧率,保证通信链路处于稳定可靠的状态。

在多个系统共同努力下,茫茫戈壁滩上的直升机变成了一个稳定可靠的“火眼金睛”,工作人员和观众也能从各个平台通过这双“眼睛”观看到飞船返回舱的“回家路”,实时掌握返回状态。

记者获悉,这一套“合肥造”设备从2011年11月首次参与“神舟八号”任务以来,已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老兵”,圆满完成了从“神舟八号”到“神舟十六号”的航天工程相关任务保障工作。

合报科学+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刘畅司晨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5ihefei.com/read-5282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