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潮涌江淮聚英才

合肥在线2023-11-05  75

导读: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通讯员 王世保 摄位于“科大硅谷”核心区的中安创谷科技园。通讯员 王世保 摄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通讯员 王世保 摄

位于“科大硅谷”核心区的中安创谷科技园。通讯员 王世保 摄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近三年,安徽实现人口“净流入”,这在城市“抢人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的当下,是一个令人瞩目并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

■ 当前,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出路在创新,基础在教育,根本还是在人才。加快建设英才荟萃的人才强省,是跨越式发展所需,更体现了人才强国建设中的安徽担当。

■ 蓬勃发展中的安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加强自身“造血”功能,才能实现人才供给自主可控。

■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科学合理,服务人才竭尽所能。如今的安徽,英才荟萃,群星闪耀。

“劳务输出大省”“人口流出大省”,曾是长期以来,安徽被外界贴上的标签。

比邻苏浙,眺望上海,身处长三角腹地的安徽,一直是沪苏浙主要劳动力来源之一。高峰时,全省约1/6的人口选择往外走。

变化,正在悄然间发生。

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安徽连续3年实现人口净回流。2023年,安徽常住人口增加14万,净流入约24万名大学生,务工人员回流120万人。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留皖率74.2%,创下历史新高。

人潮回流、“到安徽去”,正在成为一种现象和趋势。

从劳务输出大省,到人口净流入省份,再到人才聚集高地,安徽如何实现华丽转身?又如何在巩固“人口红利”的同时,继续推动正在形成的“人才红利”?

引力与磁场

依托数量众多的科创平台,凭借快速发展的优势产业,近年来,安徽聚集了2万多名高层次人才和4000多个创新团队

“我们正在攻关微球制备技术,这个领域国际壁垒严重,市场上关键材料进口依赖度高。”晚上9点多,中欧电子材料国际创新中心总经理宫艺才放下手头工作。

2017年,宫艺从挪威学成归来,入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加入“葛庭燧极限特性材料攻关突击队”。此后,他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

当初收到多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抛来的“橄榄枝”。“中国科学院科研氛围浓厚,科创资源丰富,这既是创新创造的平台,更是干事创业的舞台。”宫艺坚信自己的选择。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2021年,宫艺和团队参与筹建“中欧电子材料国际创新中心”,引进欧洲先进技术来肥落地2项,形成专利40余件,培育孵化企业8家,带动社会投资数千万元,获批“安徽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良禽择木而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的战略支撑,也是引进高层次人才、释放人才活力的强大磁场。

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在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加快打造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打造一流人才平台上走在前列。

筑台募士——这是安徽人才招引的重要打法。

安徽积极引进或自主搭建高能级科创平台,并将其打造成招才引智的“金招牌”。

首个国家实验室、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12个大科学装置先后落子安徽,为各类人才事业发展扩容提质。

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218家“国字号”平台,成为“英雄用武之地”。

“科大硅谷”对接全球校友项目超400个,落地创新创业团队超50个,成为全球高端人才资源的连接器。

不仅高筑引才“黄金台”,更有创新政策加持护航。

安徽在全国率先出台支持国家实验室人才政策“18条”,制定实施合肥科学中心人才政策“10条”,授权自主引才、自主设岗、自主聘任、自主评价、自主定薪……

在人才政策的催化作用下,优质平台优势正转化为人才集聚优势,源源不断地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跨越山海,奔赴而来。

如果高能级科创平台对高层次科研人才来说,是强大的引力源,那么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则是吸引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2022年,安徽省会合肥,常住人口增量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杭州,在全国范围内也高居第三。若论经济总量,合肥在中部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中并不突出,为什么会对人才产生如此强大的吸引力?

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产业集聚具有正外部性,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会引起人才集聚。想要吸引人才,成熟高效的产业链条必不可少。

一年前,东南大学物理学博士郭潇潇来到合肥,成为维信诺公司的一名资深研究员。

为何选择合肥?

“在我所从事的显示行业,产业链上中下游都集聚在合肥。对企业来说,这里有稳定供应链和产品销售途径,对就业者而言,则是提供了工作发展空间和稳定性。”郭潇潇明显感受到,这几年,合肥“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才的涌入。

郭潇潇的观察,在统计数据中得到印证。

去年,合肥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工业投资增速、新增规上企业数创10年新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6.2%,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8%,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之是人才从业结构和素质结构的调整。

2022年,合肥新引进海外人才超400人,新增高层次人才超6000人、高技能人才超5.5万人、高校毕业生超30万人,均创历史新高,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才能形成产业和人才双向成就、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细看安徽的产业版图,从过去的“煤粮钢”传统产业艰难支撑,到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十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片的“产业森林”已逐渐成型。

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依托数量众多的科创平台,凭借快速发展的优势产业,近年来,安徽聚集了2万多名高层次人才和4000多个创新团队。

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安徽,正在重构区域人才竞争格局。

谋篇与布局

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面对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安徽提前谋篇布局,精准落子,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梯队日渐成型

今年4月底,首届全国博士后揭榜领题现场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合肥举办,一项项前沿技术登台亮相,展示出博士后在重大科技创新中的“硬核”力量。

活动现场,来自全国各地150多家企业、科研院所,200多名博士、博士后参加,成功对接博士后项目融资需求近1.2亿元。

为何选择在安徽举办这样一场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盛会?或许我们能从数据中找到答案。

1999年,安徽设立第一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至今博士后工作站点已经增加至688个,累计招收博士后8700多名,涵盖主要一流学科和经济社会领域。

近5年,安徽博士后招收数量翻两番,去年新增了21家国家级工作站,备案数量居全国前列,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日渐形成规模。

在安徽自主培养的博士后中,走出了8名院士,博士后累计获得国家专利3702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355亿元,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博士后正处于创新创造的黄金年龄,且身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一线,在产学研对接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国家战略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款手持式阶差间隙测量仪,适用于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复杂工业场景下,基于机器视觉+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智能化检测与测量,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中国商飞、奇瑞等6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10月底,在第二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博士后,耘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李桂东展示了团队的科创成果。他表示,安徽的科创氛围非常好,政府积极搭建各类科研科创平台,激发博士后创新创造活力。

当李桂东博士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开疆拓土,另一边,马鞍山学院工程师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8级毕业生韦传杰刚刚步入职场。

虽是初出茅庐,但韦传杰显得驾轻就熟,跟随车间十几名资深工程技术人员,负责设备编程、产线管控、人员优化等工作。“同事们都说我工作挺老练,一点不像个刚走出校门的新手。”韦传杰说。

是初出校门,但的确不是新手。毕业时,韦传杰已经从2000多人中脱颖而出,拿到中级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资格(工程师)。毕业就能拿证,带着职称去就业,这得益于安徽省首家“产业工程师学院”的创新培养模式。

“工程师学院将产业人才培养工作前移到高校,直接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马鞍山学院常务副校长秦峰表示,这是一次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新形势下,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重要且迫切。

面对新一轮前沿科技发展浪潮,国内外的各经济体均在抢占产业风口、抢抓时代机遇,持续加强与完善科技战略布局与战略科技力量部署,竞争日渐白热化。人才,将成为各经济体长远发展和持久比拼的重要砝码。人才工作,要谋长远、布新局,使之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而不是掣肘。

蓬勃发展中的安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加强自身“造血”功能,才能实现人才供给自主可控。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科教资源富集、劳动力供给充足……各项优势叠加,为安徽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充分融合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壤。

安徽,没有浪费自己的资源禀赋。

在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一批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正在加速聚拢。

合肥工业大学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每年为奇瑞、蔚来等企业输送上百名新能源汽车产业硕博人才。

安徽大学通过与大众安徽、本源量子等企业校企合作,学生留皖就业率超70%。

在马鞍山学院工程师学院,人工智能、机器人等8个新兴产业专业,已培养了213名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毕业生。

目前,全省技工院校达88所,新设专业与新兴产业匹配度不断提升。今年以来,全省新增高技能人才11万多人。

面对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安徽提前谋篇布局,精准落子,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底。

破障与放权

着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制度改革的“千钧石”,正在激起人才奔涌的“万重浪”

从零职称到正高级,需要多长时间?

“我只用了不到1个月。”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白明峰博士,亲身体验了职称评审的“安徽速度”。

高级技师也能取得专业技术高级职称。芜湖点金机电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师王德伟,被聘为安徽工程大学产业教授,圆了大学教授梦。

人才评价,关乎识人、用人,是让人才发挥潜能、脱颖而出的重要环节。职称制度则是科学评价、用好用活人才的指挥棒。

在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方面,安徽不断破除人才发展的障碍,着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向用人主体授权。“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不仅激活了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更提升了企业引人用人的动力。

今年初,经奇瑞集团内部工程系列机械工程专业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认定,167名全日制高校毕业生被直接认定为机械工程专业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

芜湖市将机械工程专业职称评审权全部下放给奇瑞,覆盖员工数从1.5万人激增至4.9万人,6000多人取得初中级职称资格,近200人取得高级工程师资格。

“自主审批中级职称有利于建立社会通行的人才梯队,已成为企业引才留才的重要引力。”奇瑞公司人力资源相关负责人表示。

让用人的评人、评人的用人,才能有效避免“想用的人评不上,评上的人用不上”的脱节现象。

放权赋能,释放人才活力。近年来,安徽积极向用人主体授权,实现“谁用人谁评价”,先后授予122家高校科研院所、8家医院、19家企业和3家商协会职称评审权。

截至2022年底,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总量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了9.7%和10.4%,安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至全国第7位。

在安徽,对人才的评价并不局限于职称认定,更有真金白银。

今年8月,合肥高新区选取50家企业开展试点,将人才评价的标准交给企业,对企业自主认定的人才,直接给予奖励和相对应的人才服务保障。

在芜湖,年薪20万元直接认定为高端人才、年薪100万元认定为领军人才、年薪200万元认定为国内外拔尖人才,进一步打破学历、职称、论文等限制,近两年已评定4057人。

把“话语权”交给用人单位、交给市场,人才评价的含金量不降反升,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制度改革的“千钧石”,正在激起安徽人才奔涌的“万重浪”。

服务与生态

是人才,安徽都需要。安徽持续迭代升级人才政策,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打造近悦远来的“养人”生态,让各类人才对安徽一往情深、来安徽一见倾心、在安徽一展身手

回到最初的问题。

安徽,从一个每年上千万人口流出的劳务输出省份,成为吸引本地人才回流、外来人才扎根的人口净流入省份。归根到底,纷至沓来的背后,是每个微小个体对在安徽工作与生活环境的认可。

10月底,秋风渐凉,一大早,枞阳县青园心家庭农场负责人余青青便到田边忙碌。

“目前蔬菜的销量很好,我们正想扩大规模。”余青青是枞阳县枞阳镇新丰村人,2012年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工作。2014年,她辞职和弟弟余永斌返乡创业。

如今,姐弟俩的蔬菜基地年产出优质蔬菜1200吨,年销售额500万元。在基地常年务工人员35人,采摘种植集中期吸纳近百人务工。

安徽省劳动模范、铜陵青年五四奖章、枞阳县返乡创业之星……返乡创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经历,为余青青带来了多项荣誉和扶持政策。

“不论是名誉头衔,还是真金白银,不论是政策扶持,还是人才服务,我都切实感受到安徽尊才、爱才的浓厚氛围。”余青青说。

“是人才,安徽都需要。”这不是一句空话,满满的诚意都被写进了各地的人才政策中。

芜湖市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制定奋力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18条具体举措,让人才政策资金兑现像网购一样方便。2020年,芜湖招引大学生1.6万人,2022年达到6.7万人,实现逐年跨越增长。

滁州大力营造“亭满意”亲商敬才环境,组织开展企业家人才早餐会等系列人才活动,靶向引进战略“帅才”、产业“英才”、制造“匠才”和高层次人才团队,新引进高层次人才320多名、省级领军人才项目20多个,帮扶企业招工引才9.2万多人。

召开安庆籍院士新年恳谈会,谋划设立安庆籍院士工作站、知名专家创新工作室……近年来,安庆市十分重视院士老乡、海内外杰出安庆籍人士的资源开发,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安庆转移转化。2022年,安庆全年新引进高层次人才684名,是2021年的6倍;返乡就业创业2.9万人,同比增长11%。

安徽各地不仅出台各项“看得见”的人才政策,还注重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用心营造“看不见”的城市氛围。

青年人才是人才资源中最丰富最活跃的群体。一个吸引年轻人的地方,不仅能安居、乐业,好看、好逛、好玩也十分重要。

在合肥,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咖啡馆已有近1200家,日渐兴起的live house、咖啡节、音乐节、演唱会等活动不断丰富着年轻人的业余生活。

黄山脚下,年轻人不谋而合,聚到徽州村落,追寻田园牧歌的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萝卜计划”“非遗研学”“特色民宿”等青年创业项目破土而出,让古村落焕发出新生机。

铜陵在省内首次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提出将为青年打造出一个普惠均衡的成长之城、创新创业的活力之城、精致高效的品质之城、乐享生活的友好之城、建功立业的奋斗之城。以青年视角补齐城市环境短板,足见这座城市引才、留才、惜才的诚意。

人才生态是持久竞争力。为“拴心留人”,安徽下足了功夫打好“服务牌”,念好“养人经”。

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安徽持续迭代升级人才政策,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打造近悦远来的“养人”生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环境留人,让各类人才对安徽一往情深、来安徽一见倾心、在安徽一展身手。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截至2022年底,安徽人才总量突破1170万人,入选国家级计划1300余人,居全国第8位。其中,在皖两院院士39人,专业技术人才477万人,高技能人才196.4万人。

如今的安徽,英才荟萃,群星闪耀。

执笔:记者 班 慧 黄永礼 殷 骁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5ihefei.com/read-5305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