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数字快车”,非遗故事更精彩

合肥在线2023-11-26  82

导读:“周末我们的非遗体验活动持续在市文化馆进行,本周主题为‘技’说非遗——寻庐州手艺人……”11月17日,合肥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进雨在“‘庐州非遗’传承”微信群里发布消息。这个百人微信群,汇集了合肥的省市县非遗代表人和合肥本土最地道的地…

“周末我们的非遗体验活动持续在市文化馆进行,本周主题为‘技’说非遗——寻庐州手艺人……”11月17日,合肥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进雨在“‘庐州非遗’传承”微信群里发布消息。

这个百人微信群,汇集了合肥的省市县非遗代表人和合肥本土最地道的地方非遗项目。

今年以来,“合肥之春”2023非遗传承·戏曲歌舞晚会、一次尝遍合肥美食、“合肥千企万岗等您来”中国科大专场活动、百项非遗进园博……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活动,将非遗这个弥足珍贵的“活”文化,频频展现于市民眼前。

时序轮转,各色非遗如何在数字化浪潮里呈现“新活态”,又会讲述怎样的全新故事?

“看得见”

有限空间无限精彩

日前,2023年合肥市非遗周末系列主题活动在合肥市文化馆启动,每周对外开放体验名额,以视听学邀请市民感受非遗。

生动形象的葫芦烙画、技艺精湛的徽帮裁缝、栩栩如生的庐州核雕……原本散落于各地的非遗资源,变得可网罗收集、可便携查阅、可立体呈现——“AR庐州非遗”统统搞定。

“参观者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体验以图文、三维、视频等表现手法建立的沉浸式非遗数字化资源库,并借助人机交互技术,与‘活起来’的非遗进行互动体验,在沉浸式体验过程中不仅能感受非遗的魅力和精神,还可以分享出去。”王进雨介绍道。

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为非遗展示提供了解决新思路、发展新道路。近年来,合肥市不断结合科技智慧推陈出新,以更加时尚新潮的方式将非遗展现在大众面前。

剧院广场外,通体波光的国家级非遗“洋蛇灯”让人目不暇接;演播大厅内,流光溢彩的庐剧、门歌声色百转千回。今年2月,“合肥之春”2023非遗传承·戏曲歌舞晚会在合肥大剧院圆满上演。

这场晚会,对合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一次“大起底”和“大展示”,是合肥乃至安徽历史上首次将一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景式艺术化展示。

扑面而来的,还有美轮美奂的视觉美感。曾在北京冬奥会惊艳绽放的全色激光投影显示技术,为这场晚会营造出梦幻绚丽的画面,令人身临其境。

“我们用非遗串接起合肥的历史进程与风土民情,让更多传统文化‘活’起来,让更多年轻一代能更深入了解,愿意传承。”晚会导演耿小强表示。

“留得下”

数字添翼赋能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城市的独特韵味;科技,新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兴技术。在二者的碰撞交织之下,非遗文化愈发富有创新活力。

11月16日,第四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合肥市14家代表性企业和单位参展。

多屏互动、裸眼3D、虚实共生……在安徽展区中央区域,诞生于合肥本土的高新技术企业合肥安达创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文化为笔、科技为体、体验为本,多维度、沉浸式展现着大美安徽非遗精品。

近年来,非遗保护与传承实践之中的数字化手段越来越丰富,数字“添翼”,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生活,拓展应用场景,得到更广阔的展示。

“我们始终深耕科普文博领域,用前沿的创新技术与创意,以科技赋能文化,向观众展现徽风皖韵中的文化魅力。”安达创展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无独有偶。2023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上,“新能源汽车+非遗”沉浸式体验空间成为人气火爆的打卡点。

场馆内,省级非遗项目徽帮裁缝手工定制传统服饰走秀,搭配古琴、插花等非遗项目,解锁文旅消费新风潮;场馆外,精心打造汽车生活体验馆和后备箱市集,直观展示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设计创意成果。新能源汽车的科技化与非遗传统技艺充分融合,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碰撞,促进现代科技与文化遗产的相融共生。

用传统庐剧演绎现代科技故事,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作为全国首部科技创新题材舞台戏曲,《逐梦》特别邀请著名戏曲导演、优秀青年编剧及国内闻名的舞美设计师和音乐家等组建主创团队。“小剧种唱响科技未来。这部作品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有机融合,用具有传统意蕴的舞台手法呈现合肥‘科里科气’和‘文里文气’的城市气质。”《逐梦》导演翁国生说,剧中首次将智能机器人作为人物主角,体现科创主题,唱腔上也更有现代感,契合年轻人的审美品位。

“可传承”

融入生活生生不息

日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纸墨笔砚工作坊”纸工坊,同学们围坐在桌前,聚精会神地观看国家级非遗纸笺加工技艺传承人刘靖展示的粉蜡笺、泥金笺、透光笺等各种纸笺标本。

见人、见物、见生活,沉浸式的非遗学习体验,让古老与现代产生链接。作为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房四宝工艺传承基地重要教研内容,今年9月,中国科大在南校区人文学院纸墨笔砚工作坊举行开坊典礼。

“2022年开始,我作为特聘导师主持手工造纸工作坊的实践教学工作,每学期48课时,让同学们了解传统非遗工艺的技艺流程与文化底蕴,共同探究传统工艺背后的科学道理。”刘靖说。

纸笺加工技艺是传统造纸工艺技术的延伸与发展,通过对纸张进行再加工,让纸的质地更优良、外观更精美,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2008年,该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传承技艺,1999年刘靖便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共同复原明代“造金银印花笺”技艺。“‘造金银印花笺’工艺虽然有史料记载,但一直没有人进行过复原。当年我和中国科大一同对技艺进行恢复,通过实验纠正了古籍记载书中的有误解释,并共同发表了论文。”刘靖说,在此基础上,他们又相继恢复与发展了泥金笺、透光笺、羊脑笺等一系列传统纸笺加工技艺,共十多个系列上千个小品种。

在从事传统技艺研究的同时,刘靖没有忽略纸笺技艺的推广和传承。2007年,刘靖再次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作为副主编编撰了《中国手工纸文库》前三卷。

“传统手艺需要跟上时代,不能固步自封。要欢迎并接纳新的创意和技法,吸引年轻人主动加入。”刘靖说。

除了着力传承非遗技艺本身,近年来,通过新媒体的传播,非遗逐渐跨越时空限制。不少非遗传承人、代表人开始在短视频及网络社交平台上讲述非遗故事,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作品不断“出圈”。

点开合肥市庐剧院演员牛静的短视频平台账号,《秦雪梅》《梁兄你莫心碎》《借罗衣》等制作精美、婉转动听的庐剧作品便映入眼帘。

“最初‘线上’发布庐剧唱段只是一种拓展新方向的尝试,没想到短短几天便有近10万浏览量。现在除了发短视频,我还以直播的方式在网络平台表演庐剧,得到了很多戏迷朋友的支持。”作为一名戏曲从业者,“90后”的牛静一直在不断思考如何借助当下的流行热点推广非遗庐剧,既能留下老观众,也能吸引更多年轻人。“通过直播,现在我的账号粉丝年龄跨度很大,越来越多的人在账号下留言说喜欢上了庐剧,这对我是极大的鼓励。”

今年2月,由牛静主演的庐剧青春版《秦雪梅》在合肥首演,许多新老观众慕名而来,最终以线上线下300万浏览量完美收官。

现在,牛静每月仍在短视频平台更新经典庐剧唱段。“线上平台打破了时空约束,满足了许多戏迷的个性化需求,让更多人喜欢上庐剧,为这一地方戏的传承注入了新的力量。”

·记者 许露瑶·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5ihefei.com/read-5443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