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模式”久久为功让城市更安全

合肥在线2023-12-05  69

导读:合肥对城市生命线工程展开安全运行监测工作人员巡查新站高新区少荃湖片区地下综合管廊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对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对评审结果公示,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上榜“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拟获奖名单”,成为全市唯一代…

合肥对城市生命线工程展开安全运行监测

工作人员巡查新站高新区少荃湖片区地下综合管廊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对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对评审结果公示,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上榜“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拟获奖名单”,成为全市唯一代表项目。12月4日,记者从合肥市城乡建设局获悉,合肥坚持科技赋能、源头治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搭建全生命周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高。

创新实践形成生命线“合肥模式”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对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项目进行了评审,并将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在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拟获奖名单中,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项目榜上有名,入围人居环境范例奖。

此次进入拟获奖名单,不仅是对合肥市在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肯定,也是对创新城市安全治理模式、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方面的认可。这意味着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合肥模式”,有望成为全国人居环境范例。

燃气、供水、电力、综合管廊、桥梁等,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生命线”。然而,管网深埋在地下,桥梁矗立于空中,出现问题难以监测。能不能搭建起一套高科技系统,让城市的健康状态一目了然呢?在合肥,这个科幻场景正成为现实。

近年来,合肥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国率先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构建起燃气、桥梁、供水等八大领域立体监测网络,推动城市安全发展“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由人力密集向智慧集约”转变,安全韧性持续提升。

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内,燃气、供水、桥梁等设施的监测数据在屏幕上实时更新,借助“红、橙、黄、蓝”四色等级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全市重要基础设施的隐患点清晰可辨。

“各类管网在地下错综复杂,靠人工巡查,难以全面防控风险。”市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依托国内首个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设备情况实时清晰可见,一旦发现供水漏失、燃气泄漏等异常现象,平台立即报警。通过前端传感器实现精准感知、分析和推送,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立体呈现生命线监测运行“一张图”。

合肥把城市安全作为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一个大系统通盘考虑、系统设计, 在创新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城市生命线建设“合肥模式”。即以场景应用为依托、以智慧防控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市场运作为抓手的发展路径,现已在国内60多个城市和1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推广。

科技赋能关键技术领域持续突破

作为专业从事国产化高端传感芯片与传感器研发、生产企业,合肥清芯传感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可燃气体探测激光芯片,成为世界首创面向家庭应用的低成本非制冷可燃气体探测激光器,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相关产品正在进行规模化应用。

在合肥,类似的成果孵化企业还有不少,这些企业各具特色,又能形成发展集群,为城市生命线提供含金量十足的高科技支撑。

合肥在人才队伍、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持续发力,重视以科技赋能,给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带来强劲创新动力。

其中,人才队伍不断充实完善,从2013年起与清华大学共建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集聚一支国家顶级公共安全研究团队。清华合肥院及孵化企业研发人员达到700余人、占全部人员比重超过50%,柔性引进高端人才60余人。

平台建设方面,建成世界耦合灾种最多、亚洲最大的公共安全科技基础设施——巨灾科学中心,先后获批20余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正在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关键技术领域持续发力,系统性突破“精细前端感知、精准风险定位、预警协同联动”等技术,申请专利和软著权300多项,研发自主可控的燃气激光探测器,良品率从30%提升至90%,成本降低60%;自主研发供水管网检测智能球,实现25公里范围内泄漏定位精度达到1米;建成国内首个超大规模远程火灾监测预警系统。

此外,以集群融合做强城市安全产业,构建以城市生命线集团公司为龙头引领、清华合肥院为技术支撑、众多产业链企业协作共进的发展格局,组团输出城市生命线技术、产品、方案和服务。目前,全产业链已集聚300多家重点企业,相关产业规模超500亿。

三期工程将向更多领域拓展覆盖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增强城市韧性,提升城市品质,合肥向前探索的脚步不会停歇。

合肥以系统观念构建城市安全格局,把城市生命线安全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将整座城市作为系统应用的“实验场”,开展全域示范应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有效保障了城市运行。

大数据显示,全市已经布设8.5万套各类传感设备,覆盖137座桥梁、7316公里管线,而且从最初的部分重点桥梁、管道节点监测,扩展到城区人口密集区、高风险区域全覆盖。

对比成效来看,实现了城市安全运行“一升一降”,即风险排查效率提升70%、事故发生率下降60%。构建起系统的建设管理机制,建立了值班值守、风险报送、分析研判、技术支持、辅助决策等“全链条”预警处置机制。

下一步,合肥将坚持在工程建设上作好示范,结合一、二期工程经验,全面实施城市生命线三期工程,推动向消防、电梯等更多领域拓展覆盖,实现风险隐患全领域、全过程、全时段监管。

比如,创新能力上再提升,大力引进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来肥创新创业,支持清华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聚焦国家安全保障重大需求,进一步强化开放合作,在技术攻关上寻求新突破。

市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合肥接下去的目标是继续加快探索,争取在破解“超大特大城市治理和发展还有不少短板”上创新先行,为长三角区域城市安全发展趟出新路。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吴奇 通讯员 张广军 张敏

新闻链接——

什么是“中国人居环境奖”

中国人居环境奖由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0年设立,是全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

中国人居环境奖包括中国人居环境奖(综合)、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两类。“中国人居环境奖(综合)”授予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城市(含直辖市的区)。 “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授予在改善人居环境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示范价值的项目。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5ihefei.com/read-5511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