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背后是他们在-28℃“寒带”默默坚守……

合肥在线2023-12-25  63

导读:严寒冬季,合肥有超过200万户居民需要使用天然气,而且使用量屡创新高。目前,全市分布着3座应急保供气化站,近60名场站工正不分昼夜地坚守在独特的城市“寒带”,攻坚克难保障着天然气的应急供应。保供气化站-162℃“大冰箱”地处长丰的罗集门站,…

严寒冬季,合肥有超过200万户居民需要使用天然气,而且使用量屡创新高。目前,全市分布着3座应急保供气化站,近60名场站工正不分昼夜地坚守在独特的城市“寒带”,攻坚克难保障着天然气的应急供应。

保供气化站-162℃“大冰箱”

地处长丰的罗集门站,是合肥市现阶段最大的天然气应急保供气化站。

合肥罗集门站开展应急保供气化卸车作业。

进入站内,两个巨大的常压低温储罐高耸树立着,十分显目,罐内存放的都是液态天然气。旁边不远处,有一片冒着白色浓雾的区域,就是液态天然气的气化区。

“最近天气持续寒潮低温,迎来冬季城市用气保障的高峰期,气化区也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合肥合燃华润燃气有限公司罗集门站负责人王洋介绍。

王洋告诉记者,常压低温储罐高度有30米高, 储存的液态天然气容量达到近1万立方米。罐内温度保持在-162℃,作用就相当于家里准备了两个“大冰箱”,平时把液态天然气储存起来,以备冬季调峰使用。

到了严寒冬季,合肥用气量快速增长到高峰,会出现一定缺口。为了满足社会对天然气的需求,罗集门站采用强制气化方式,把储存的液态天然气变成气态,然后补充进入城市管网,就能提供给千家万户使用,有效缓解用气压力。

感受刺骨的冷外套常凝霜结冰

气化站工作区,是把液态天然气变成气态,输送进管网的重要中转区。这里的一线工人,用忍耐和坚守为城市送去冬日暖阳。

当天然气进行气化处理时,周边区域整体温度会逐步降低,达到-20℃以下。而且雾气蒙蒙,能见度不足三米,形成一个独特的城市“寒带”。

液态天然气转换气态过程中,温度降到零下28℃导致挂霜结冰。

韩景辉是位“90后”场站工,今年27岁,从2019年开始的承担和气化相关岗位工作,已经在一线坚持了5年。每次进行气化作业时,韩景辉都要穿上特制的防静电棉服,带上巡检查漏设备,做好防静电措施后,到气化区进行操作和展开巡检。

打开阀门后,在气化过程中,因为要从周围空气中大量吸热,所以形成了一团团冷雾和冰霜。气化站的气化作业进行不到半小时,气温就能降到-28℃左右,所处的户外工作环境变得十分寒冷,韩景辉的外套上经常会凝霜结冰。

“刚从事气化作业的时候,感觉就是很冷,是一种刺骨的冷。冻得脑壳疼,耳朵鼻子都冻红透了。”韩景辉介绍,像冬季高峰期,每天都得气化,要保障城市用气不能缺。作业区一带的温度始终保持着低温,冰块放过来也融化不了。

韩景辉说,按照安全规定,工作区内羊毛衣物、暖宝宝、羽绒服等保暖用品容易引发静电,所以禁止穿戴。为了在干活时身体灵活,大伙儿通常也不会穿裹太多。“需要身体素质好一些,能扛得住,我们站一线班组有21人,清一色全是男性。”

穿越迷雾般的气化区不能失误

忍耐严寒,其实还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特殊的工作环境下,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

可以想象一下,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必须穿越迷雾般的气化区,找到数百个阀门定时巡查,每一个阀门的控制都需要非常精准,开启的幅度也要精确到度。如压力超了,会有漏液风险,皮肤一旦触碰到,瞬间会被严重冻伤;如开启压力达不到,则影响气化质量。

由于应急保障任务重,平均算下来,最近每天罗集门站的气化大概需要13个小时才能完成,意味着气化工人每两个小时就得巡检一次。

往往一圈巡检下来,40分钟已经过去了,虽然忙得不能停歇,手脚却已经冻得麻木,刚走出“寒带”时说话都不利索。类似的极端工作环境,韩景辉和同事们一天平均要呆上四五个小时,班组工人排班轮岗上,保障任务量大时,连轴转是常有的事儿。

因此,喝上热水吃上热饭,对于韩景辉而言,其实就是一天忙碌工作之后,那份触手可得的温馨。

60名场站工昼夜坚守城市“寒带”

随着合肥市气温骤降,居民和企业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截至12月23日,合燃华润燃气单日供气量最高已经超过700万立方米“大关”,再次攀上历史新高。

为确保全市供气的安全稳定,自12月16日起,罗集门站正式开启气化作业,在提前做好储罐气源补充与场站设备调试的基础上,有效补充了气源组织,给全市用户的生活与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气源保障。

今年冬季,合肥有超过200万户居民需要使用天然气,像罗集门站这样的应急保供气化站全市已经建成了3座,有近60名场站工,不分昼夜地坚守在这个城市“寒带”,保障着天然气的应急供应。

“寒冷我一个,温暖千万家。” 韩景辉坦言,气化环境相对于一般工作来说,确实是比较独特而且艰苦。不过,保障了合肥市居民用气,还是很有自豪感的。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吴奇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5ihefei.com/read-5639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