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艺人郑宏春:化腐朽为神奇

合肥在线2024-03-09  34

导读:人们常说“朽木不可雕也”,而巢湖市散兵镇的根雕艺人郑宏春,却凭借一双慧眼识别朽木,再经过一双巧手打造,通过打粗胚、雕刻、打磨、着色、上蜡、精抛光等工序将一个个废弃的树根变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根雕艺术品,化腐朽为神奇,让朽木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人们常说“朽木不可雕也”,而巢湖市散兵镇的根雕艺人郑宏春,却凭借一双慧眼识别朽木,再经过一双巧手打造,通过打粗胚、雕刻、打磨、着色、上蜡、精抛光等工序将一个个废弃的树根变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根雕艺术品,化腐朽为神奇,让朽木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根雕精美雕出精彩人生

近日,记者走进银屏山天香阁根艺馆,兔子、蛇、天鹅、仙鹤……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根雕,令人大开眼界。馆长郑宏春正在向游客介绍他创作的根雕作品《龙》。今年是龙年,这个龙形的大型根雕深深吸引了前来观赏的游客。

这条根雕龙体态矫健、神韵非凡,展现出神奇的艺术韵味,令人赞叹不已。让人惊喜的是,除了龙嘴部分雕琢过,其他地方都是自然形成,非常的珍贵。说起这条“龙”根雕的原材料,却是妙手偶得之。1991年,散兵镇一次泥石流塌方裸露出一大块树根,郑宏春惊喜的发现,树根竟然形如飞龙,花了了个把小时喜滋滋地把它挖回家。

巢湖市散兵镇银屏山风景区天香阁根艺馆根雕是树根造型艺术的简称,2006年,郑宏春的先祖是巢湖根雕艺人郑德智,郑宏春是郑氏根雕第五代传承人,他创办了巢湖市天香阁根艺馆,用于对郑氏根雕艺术系统的制作、展示、传承及保护研究。这里摆满了大大小小千余件根雕作品,飞禽走兽、人神形象,千姿百态,有的俏皮可爱,有的寓意吉祥,造型奇特。

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追求自然之美,栩栩如生。作品人工雕琢不超过三成,追求的是自然随形。风格大气,精美别致,巧夺天工,描绘出巢湖本土根雕艺术的特色。他的根雕表现形式多为各种摆件、花鸟花瓶、神佛人物造型,也有动物造型,多以十二属相为主题。

郑宏春,今年61岁,安徽巢湖人,他是个农民,15岁起,就跟着父亲学习根雕艺术。改革开放前,他从银屏山上寻找到一些适合做根雕的树根,没事就在家里摆弄。妻子意见很大,“别人都在农闲时出去打工挣钱,你却在家里搞个破树根,是顶吃还是顶喝?”改革开放以后,郑宏春根雕,卖出去贴补家用,就这样,靠着自己的木雕手艺养活了一家人。

他的根雕主要采用根材有国槐、黄荆、楸木、酸枣、沙棘、松树等根和树瘤,纯手工制作,制作分为五大程序、二十多道工序,形态趋向中小型化,根材由纯树根趋向树根连带树干,树瘤,表现手法由精雕细刻趋向注重“因材施艺,借势塑形、大工朴拙、民间画风、倡导差个性、突出根材、巧补不足”。地方风味浓厚独特,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也不可再生的孤品。

幸遇伯乐作品不断获奖

2007年,馆里来了一位游客,他目不转睛地欣赏着郑宏春的根雕作品,他发现这些艺术品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千姿百态,饱含野趣,展示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与郑宏春攀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原来他是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陶敬福,当即向郑宏春发出邀请,邀请他参加2007年“一品徽韵”首届全国文博会及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奖赛。陶会长回去后又打电话给他,让他一定要带一些作品去参展。郑宏春很忐忑的找货车拉了50多件作品前去参展。没想到,主办方将他的作品放在正门的显眼位置,要知道,当时参展的有100多家,他的作品其中有三件被评为金奖、银奖和铜奖。其作品“向天歌”荣获金奖、“神龟”和“花瓶”荣获银奖,“玲珑”和“舞”荣获铜奖,“画筒”荣获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奖。其中获金奖的作品《向天歌》,作品表现的是一只朝天鸣叫的脖颈修长的天鹅,天鹅的身体部分自然天成,仅用锯子锯开鹅嘴做造型。这一次的参展打开了郑宏春的视野,更加坚定了他做根雕的决心。随后他的艺术作品被邀请参加安徽省第六届花卉博览会,作品“仙果”获树根艺术二等奖、“岁月有痕”获树根艺术三等奖、“觅”获树艺术三等奖。2011年郑氏根雕艺术作品被安徽省旅游局推荐参加“首届徽旅游商品大赛”,作品受到观众的喜爱和广泛的好评。2016年中国气象频道《三农新气象》栏目全面细致的介绍了郑氏根雕的艺术文化特色。

痴迷根雕用心诠释枯木逢春

他对于根雕十分痴迷,岳父母去世后,每年大年初二就开始忙着做根雕,就连接受记者采访前还在做根雕。正如郑宏春自己在朋友圈中的文字记载,“拍记写练:作业没完没了,暑热蚊子还咬。艺境初入学校,辛勤打扮美好。”“我父亲不是在做根雕,就是在寻找根雕素材的路上。”他的儿子这样评价。

郑宏春的一双手布满了老茧,十分粗糙,那是长期和树根、工具打交道的结果。在郑宏春的工作室里,光制作工具就有几十种,有杠台刨、钩刀、扁刀、圆刀、刨刀……“我收集的树根太多,现在三年内都不用再去找根雕素材了,我忙不完……”确实,郑宏春工作室堆放着大量的树根,堆积面积占房子的1/3。

“天地造化,自然唯美”是郑宏春在根雕艺术道路上的孜孜追求与完美境界。郑宏春在精雕细琢中用时间诠释着“枯木逢春”,也雕刻着在巢湖这片热土上深藏的故事。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周雯 文/图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5ihefei.com/read-6096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