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绘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合肥在线2022-10-12  131

导读:“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和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城镇化率从65%提升至82.3%;城乡收入比由2.8缩小到1.98;五县(市)齐聚全省县域经济前十……非凡十年,合肥将协调发展放在统筹全局的重要位置,着力推动…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

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和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

城镇化率从65%提升至82.3%;城乡收入比由2.8缩小到1.98;五县(市)齐聚全省县域经济前十……非凡十年,合肥将协调发展放在统筹全局的重要位置,着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统筹谋划 缩小差距

协调发展,重在“全面”。

回望过去的十年,合肥始终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坚定不移建设繁华的城市和繁荣的农村,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北分溪路、西城大道、味韶路等32条市政道路完工,总里程46.6公里,总投资约30.6亿元;西城兰苑、西城竹苑、西城东苑和西苑4个安置点完成建设,安置人口约1.1万人,总投资21亿元……时下,合肥城西,引江济淮工程两岸,运河新城平地而起,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座新城折射出城市十年巨变。过去的十年,合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交通枢纽能级提升,城市承载力、美誉度和宜居宜业水平显著提升。

十年间,合肥建成区面积从360平方公里拓展到500多平方公里、增长38%;常住人口近千万,城区人口突破500万、增长42%,城镇化率从65%提升至82.3%。“随着骆岗公园、东部新中心、新桥科创示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运河新城等五大片区全面建设,城市空间格局更趋优化,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现代都市区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织就立体交通网,纵横通衢畅八方。合蚌、合福、商合杭、合安、安九等高铁陆续建成通车,“米”字型高铁网直达28个省会(直辖市),通车里程、密度均居长三角首位;高速公路网“一环八射多联”加速形成,高速通车总里程达483公里;新桥机场跻身长三角机场群重要区域枢纽;轨道交通里程达156公里,实现“5线联运、9线同建”。

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合肥持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品质,城镇绿地布局进一步均衡。目前,合肥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0.3%、人均公园绿地达13平方米。

无中生有,跨越发展。十年来,合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其中,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语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京东方、维信诺、蔚来、比亚迪等一批牵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纷纷落户。

“一只木桶的装水容量不是取决于这只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

城乡协调发展,乡村是短板。合肥以决战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抓手,大力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151”农业产业化企业集群和“166”全产业链发展计划,大力开展农业“双招双引”,产业提质增效。十年来,合肥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值由1113亿元增长到1576亿元;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571家增长到670家,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95家;注册农产品商标从3946个突破到1.6万个。

深化“农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农村休闲旅游发展,三产融合不断加速。十年来,合肥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翻了三倍,从1350万人次增长到4000万人次,营业收入从11.6亿元增长到70亿元。

以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为重点,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扮靓乡村。

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常住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由2016年年底的30.7%,提高到目前的95.3%;乡镇政府驻地及中心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80%以上;累计建成606个省、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坚持精准脱贫方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实施产业、就业、教育、健康扶贫等‘十大工程’,不让一人掉队。全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75.39亿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62.58亿元。至2020年年底,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全面胜利。”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饮安全水、居生态村,电力、电信全部到村到户,村村建有图书室、文化站、医务室。

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2021年,合肥启动“党建引领百企兴百村”五年行动,动员100个经济实力较好的市属国有企业或非公企业中的规上企业,与100个有一定资源基础的村(社区)联建发展,将企业的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注入乡村,将乡村资产、资源、生态、文化等要素融入企业,形成合作共赢的新发展局面。

如今,放眼合肥,城与乡宛如一枝“并蒂莲”,交相辉映、竞相芬芳,协调发展之美尽显。

协调发展,成果共享。

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21年,合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5434元增至53208元,年均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9081元增至2021年的26856元,年均增长10.7%。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倍,城乡收入比由2.8缩小到1.98。

各展所长 美美与共

县域强则全市强,县域兴则全市兴。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强做优县域经济是内在要求、重要任务。

10月8日,随着生产车间内的机械臂开始转动,长丰县下塘镇中创新航合肥项目一期正式投产。这不仅为合肥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增加了一个重要载体,也为长丰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奋楫扬帆,长风破浪铸辉煌。

2012年实现脱贫摘帽,2016年跻身全国百强,百强位次五年连升,位列全国百强县第73位,长三角152个县市第40位……回望过去的十年,长丰县实现了“摆脱贫困、进位百强、冲刺千亿、迈向共富”的高质量发展。

没有县域经济的“枝繁叶茂”,就难有全市经济的“大树参天”。十年来,合肥力推县域经济发展,五县(市)奋发图强,持续跨越赶超,书写了不凡历程。

数据为证:在2021年安徽县域经济总量榜单中,合肥五县(市)齐聚前十。

工业,是推动县域崛起的底气和依托。

合肥统筹工业布局,分类指导五县(市)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

挥毫泼墨,一心绘就“强富美”。在合肥的辐射带动下,近年来,庐江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已建成全省最大的动力电池和磁性材料生产基地,获批省级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达195家,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73.5亿元、比2012年增加1.2倍,其中主导产业210.2亿元、占比76.8%,产业集聚效应、主导产业支撑效应日益凸显。

风起西南,引燃新“西”望。去年以来,肥西县提出“十四五”期间着力打造2000亿规模新能源汽车全链条、2000亿规模高端智能制造和500亿规模的“产学研”一体化大健康“三大战新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一年多来,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落地,肥西战新产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

工业强县,集群发展。

“自我省组织开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申报以来,我市共有3批次、6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获批,分别是肥西县电气机械和器材、肥西县现代农业装备、肥东县农副食品精深加工、长丰县汽车零部件、庐江县新材料、巢湖市渔网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6个集群(基地)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0家、高新技术企业137家。

如今的五县(市),犹如五朵“金花”环绕主城,各展所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通力协作 互动互补

合肥都市圈是国家规划布局的长三角城市群五大都市圈之一,也是全省“一圈五区”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合肥加快推进都市圈协调发展,硕果盈枝。

10月12日,S329合六南通道全线建成通车。S329合六南通道项目是合肥都市圈的重要干线公路之一,将有效缓解G312合六路、合六叶高速通行压力,有利于发挥合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圈内城市协同打造以合肥为中心、辐射圈内城市的“一小时通勤圈”,巢马城际、合周高速等加快建设,合六市域(郊)铁路等开展前期工作,合肥都市圈环线列入国家高速公路网。

都市圈内,不仅有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还有一条条紧密协作的产业链。

“聚力构建‘一体化产业链’,我们相继印发实施《合淮产业走廊发展规划》《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规划》,推动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建设,组建186家重点企业参加的合肥都市圈工业产业(链)联盟。”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此外,依托安徽科技大市场,加快构建八市联动的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合作机制。

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更多“圈”内群众享受到便利。“我们聚焦民生福祉,推动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扩大同城待遇辐射半径,持续深化圈内公共服务、教育资源、医疗防控、劳动就业等合作交流,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卡(码)通服务网”不断延伸拓展,合肥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都市圈加快覆盖,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进入“快车道”。

2021年,合肥都市圈以占全省45.4%的面积和50.1%的人口,贡献了全省63.6%的GDP、60.3%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60.5%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成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最强劲引擎和最有力支撑。

“今年以来,合肥市持续强化辐射带动作用,与都市圈各市携手共进、通力协作,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流通链互动互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协助淮南建设信易贷平台,探索区域线上融资服务合作共建,在平台建设、运营模式和产品服务等方面实现共享。发挥合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作用,开展中欧班列“皖货皖运”服务,保障疫情期间货物流通,帮助安徽本土企业生产物资走出去。

·本报记者 华新红·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5ihefei.com/read-810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