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技” 绘就智慧“丰”景图

合肥在线2022-10-19  235

导读:工作人员利用温度传感器对土壤表层温度进行观测。鸡油菌。工作人员对实景观测系统进行日常运行维护。工作人员正在对毫米波云雷达进行调试。秸秆种出的大球盖菇。节水抗旱稻。十月的合肥,乡村大地处处稻浪滚滚、谷香飘溢、农机轰鸣,为秋天染上金灿耀眼的丰收…

6305bd51-e049-47da-89c0-c83679cb31eb

工作人员利用温度传感器对土壤表层温度进行观测。

cd6a16f5-b86a-438a-8e11-3cd2a4af6e24

鸡油菌。

5e83358c-98f8-44be-bf29-07ad258a8c57

工作人员对实景观测系统进行日常运行维护。

643c2304-05de-4ab0-903c-88719b41acb5

工作人员正在对毫米波云雷达进行调试。

aea339ef-f79a-480e-bbe2-fbeb6151a412

秸秆种出的大球盖菇。

48a075d6-3bac-4114-b92a-5b4a8884b729

节水抗旱稻。

十月的合肥,乡村大地处处稻浪滚滚、谷香飘溢、农机轰鸣,为秋天染上金灿耀眼的丰收色调。

行走其中,从田间地头到天上“云”端、从气象服务到储粮售粮,一项项“科里科气”的新技术、新设备,勾勒出了“藏粮于技”的生动图景。种“科技稻”、手机成“新农具”、气象预警“知天而作”……如今,庄稼田里发生了很多改变,从“靠天吃饭”变成“靠科技吃饭”,有大智慧。

水稻新品种

扛住高温干旱天气考验

金秋十月,正是水稻收割季。

10月16日上午,在长丰县岗集镇牛寨村淮西现代农业示范园丰大节水抗旱稻试验基地里,优质节水抗旱稻陆续成熟,收割机正开镰收割。稻田里一派忙碌的劳动景象,构成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

刚刚过去的这个盛夏,高温和干旱天气对水稻的生长造成了不利影响。可这片试验田里,60余个优质节水抗旱稻新品种扛住持续高温干旱天气考验,预计亩产在550到700公斤之间。

这些新品种有“旱优3015”“旱优758”“旱两优703”“沪旱106”等。“旱优3015”无疑是这块试验田的明星水稻品种,其播种期为6月12日,始穗期为9月5日,经历了高温和干旱天气,这片水稻长势良好。

“‘旱优3015’是旱直播、旱管的水稻,通俗地说就是旱地长的水稻,不需要灌溉和移栽。”丰大种业总经理王海燕告诉记者。

“今年夏季出现了极端高温干旱天气,部分水稻品种经受了高温干旱考验,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中心品种区试处处长王玉玺告诉记者,目前节水抗旱稻在多个省份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300万亩,今后将逐步推广至1000万亩。

节水抗旱稻是通过将现代水稻高产优质特性与旱稻的抗旱耐旱特性结合,进而培育出的新型栽培稻品种。节水抗旱稻可像小麦一样“旱直播旱管”,也可“水直播旱管”。

节水抗旱稻优势在哪?王玉玺介绍,低洼易涝地、山改田、滩涂地都是节水抗旱稻适宜生长的目标区域。能在如此广泛区域普遍适种,关键就在于节水抗旱稻的节水、抗旱、易种等显著特性。

“实践证明,在实现节水50%情况下,节水抗旱稻亩产达550公斤左右。”节水抗旱稻研究领军人物、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说。

据介绍,节水抗旱稻不需要灌溉、移栽,减少了人工投入成本;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量,“节水抗旱稻可以实现节水50%以上、节肥30%以上、减少面源污染及碳排放90%以上。”

节水抗旱稻栽培是一种全新的稻作方式,本地无先例可以参考使用。专家介绍,节水抗旱稻在国内的推广面积已达每年300多万亩,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想要让节水抗旱稻再上新台阶仍需多方发力。“我们建议,主管部门早日将节水抗旱稻推广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技术意见供基层培训使用。”相关专家表示。

据了解,全国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已于上月底在合肥成立。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与长丰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主任龚丽英告诉记者,长丰是农业大县,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该中心将在长丰县筛选水稻品种进行试点,然后进行相关推广。此次活动是合肥市全力打造“种业之都”系列举措的一部分。

合肥市《种业之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通知提出,到2024年,合肥初步形成“种业之都”基本框架,要在全国种业行业中有影响,培育全球种业10强企业1家,全国10强企业2家,水产良种领军企业1家,打造种业知名品牌10个以上。

合肥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灿红介绍,合肥将全力打造种业上市公司合肥板块,量身定制上市辅导服务,落实政务事项办理绿色通道。预计到2024年,新增上市种业企业2家以上,总数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AI+装备

让“舌尖上的安全”有底气

在庐江县,联合收割机往来穿梭于田间地头,将成排的水稻卷入,“吐”出秸秆碎末,直接还田。收割机驶过的田野平整干净,散发着若有若无的淡淡稻香,引来成群的鸟儿嘬食、盘旋。

和传统收割机不同,联合收割机是“收割机+脱粒机”的升级版,可一站式完成收割、脱粒、茎秆分离、清除杂余物等工序,从田间直接获取谷粒。联合收割机一天可收割稻子50多亩,再加上工序缩减,工作效率至少比人工收割快20倍,还比人力便宜。

收割机上有个黑色盒子,这是它的“智慧大脑”——北斗农机信息终端监测系统,利用卫星提供的高精度定位信息,可以按照预定路径实现自动行进、自动对行等精准作业,并能准确采集农田位置、收割里程、行进轨迹、工作进度等信息。农机作业数据一目了然,工作监管有据可查。

“过去,收割了多少面积都靠人工估算,难免存在误差。有了智能科技,所有信息一清二楚、透明直接,不仅准确、公平,还便于更好地安排农产计划。”农机手赵新友介绍,系统还搭载了检测识别技术,可精准探知农机作业质量,提升农业生产的精准度,“种地质量怎么样,心里跟明镜似的。”

连上物联网,北斗系统还可实时传输各项运行参数,自动生成图表分析图、可视化呈现,用手机APP就能查看。“不用出门,在家动动手指就知道干了多少活、干得怎么样,就算在城里也能管好乡下田。”这几年,赵新友在田间接触过不少“智慧农业”应用,庄稼地变得越来越“聪明”,粮食丰收更有底气。

合肥不少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还用上了“物联网+”的智能烘干,可实时监测烘干过程中的温度、水分、风量等,系统一旦发现哪个区域温度高会发送提醒,通过计算机终端和软件操作可以远程控制。

色选是保障粮食品质的关键一环,一款来自合肥“智”造的色选机,为“放心粮食”出品赋“智慧”。用高速摄像机对大米进行扫描后,色选机的核心处理芯片可通过智能算法识别出大米中的霉变粒、垩白粒,以及玻璃、塑料、并肩石等恶性杂质,并能驱动磁悬浮喷阀进行“靶向剔除”,精准无误。

在谷糙分离段,设备还能甄选出多个品种的营养米、功能米,在合理去除稻壳和皮层的前提下有效保留营养成分。此外,连接上全景品质分析仪,可实时检测白度、脱壳率、碎米率等品质数据,并智能调控加工生产程序,让每一粒米都符合标准。大米加工多环节数字化,为粮食品质添后劲。

“智慧粮仓”

守好合肥人的“粮袋子”

历经这个夏日的酷暑,粮仓里的稻谷依然颗粒饱满,色香未改,新鲜如初。让粮食保鲜的“黑科技”是氮气气调,在巢湖、庐江等处的粮库都有应用。

害虫的生长需要氧气,而氮气气调储粮技术就是通过氮气制氮系统,在密封的粮仓里形成一个低氧、高氮的储粮环境,“害虫不饿死,也会被憋死”。98%以上的高浓度氮气,还能有效抑制微生物、延缓品质劣变,是粮食最好的“保鲜剂”。与传统的化学药剂熏蒸灭虫相比,氮气气调技术真正实现了“绿色储粮”。

与此同时,粮仓里还安装了高清摄像头,画面可以放大到23倍,全方位、无死角监控环境,“捕捉”害虫比人眼更敏锐、更清晰。仓内还布设了大量温度传感器,与智能化在线管理系统相连,实时监测粮情数据。一旦出现粮温异常的情况,或局部粮温增速过快,系统会第一时间发出预警,守护好“粮袋子”。

粮食入库也有“大智慧”。售粮车辆进入粮库,“云报到”后智能生成售粮排队队列,不仅能实时查看排队序列、等待时间等,依托GIS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进行可视化风险预警。粮食过磅,过去测测水分、验验杂质一笔笔折算的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AI+”的“智能验收员”,分分钟搞定。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场景应用,“智能化粮库”成为合肥市粮食储备的亮点之一,尤其是“智慧皖粮”服务平台的运用,实现了粮食出入库、粮情测控、仓库监管等智能化、全景可视化管理。只要点一点鼠标就能尽知“粮仓事”,对粮食质量数据监测、安全预警预报进行分析,科学研判储粮安全态势。

为粮仓装上“千里眼”“智慧大脑”,合肥的粮食仓储迈入了信息化管理新模式,将大量人力从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带来更科学、规范、高效的“优粮优储”。“智慧皖粮”还打破了数据壁垒,实现海量涉粮数据的互联互通、集中监管,提供“智囊式”管理、决策依据的同时,还为粮农带来从未有过的便捷体验。

在长丰、在肥西……卖粮农民们因为“智慧皖粮”,卖上了“放心粮”“舒心粮”。交易信息录入平台后,系统会自动生成粮食数量质量、粮款金额,支付到与“智慧皖粮”绑定的粮农个人“一卡通”上,不差一分一厘。卖粮之前,可以通过“售粮通”APP了解行情,心中有数,并查询空置库点、预约排队售粮。

此外,“智能皖粮”还集成了面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粮通”、面向粮食加工物流企业的“金粮通”、面向普通大众的“购粮通”等专属业务APP,打造了全方位的空中信息走廊。

秸秆种蘑菇

田间废弃物变身“绿色财富”

秸秆能做些什么?合肥的“新农人”柳志变废为宝,用秸秆“种”出了珍贵的菌菇。

柳志是杜集镇邱集社区人,大学毕业在浙江做了几年服装,之后带着积攒下来的积蓄回到家乡创业,在自家的林地里尝试秸秆种蘑菇——用秸秆做主料,通过预堆、翻堆发酵等方式做成营养基,播种菌菇。这是柳志特地去取经学来的,是一种可以点“草”成金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福建等地早成气候。

秸秆种菌菇并不难,难的是选择种哪种菇,柳志不想种普通蘑菇,开发了几样高品质的菌菇,合肥地区不常见。

比如,赤松茸,本是生长在赤松树的根部,是与树根共生的一种野生食用菌,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用秸秆种植赤松茸,需要将秸秆经过预湿、灭菌、发酵、铺床等环节,再实施播种、覆土,经过45天到60天,才可以长成出菌。

柳志最近在做大球盖菇的培育。大球盖菇可以直接生长在稻草、麦秸、玉米芯等基料上,不用另添“营养过剩”的培养料就能蓬勃生长。它“吃”秸秆的本领也非常强,一亩地有几百个菌堆,平均一个菌堆一季可以消耗50斤秸秆。产生的菌糠还可以充当有机肥还田,或者给树木当肥料。

羊肚菌是食药兼用菌,利用过的菌包也是非常好的肥料,可供养一种冷门野菜的生长。可却难种植、产量低,对环境要求极高,温度不好把控,种源不好掌握,且无法实现量产。不过,较高的价格使得一亩地产值达到3万元以上,江浙沪、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量特别大。

一垛垛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面黄娇嫩的菌菇升柄展伞,如花绽放。这是今年刚引入的鸡油菌,其主要产于云贵川地区,营养、口感均好,对于合肥人来说是个稀罕物。首次“试水”,安排20万菌包左右,全部上市以后,一天供应量大概在500到1000斤。

公司一年回收秸秆7000亩左右,秸秆量约有3000吨,年生产菌菇1300吨以上。秸秆回收和菌菇生产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人工用于日常生产的每个环节,菌菇大棚常年雇佣周边农户20多名,高峰期约30多人。

从几亩到十几亩,再到组建食用菌研究团队,成立生态农业科技公司,柳志的菌菇事业越做越大。今年,他又在专家的帮助下探索开发“智能库房”,依托“物联网+”,打造适合菌菇生长、四季永恒的种植环境,让更多乡邻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和蘑菇种植,以奋斗的姿态奔向“希望的田野”。

“智慧气象”

捕捉“天时”护航丰产丰收

“未来三天,全省秋收秋种适宜性为:10月14~17日全省适宜。”一早,肥东的农户张广平收到了“惠农气象”APP推送的消息,同时附有“关注重点与建议”提醒,如:做好已收作物的通风、晾晒、储藏工作,已播田块要加强田间管理以确保麦菜出苗质量。这条消息“推”着张广平赶快忙起来。

还有更专业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提醒。今年8月,持续高温少雨致使旱情快速发展,而当时正值秋粮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对温度、水分等条件最敏感的关键节点,安徽省发布了秋粮作物高温、干旱气象风险预警。这条“及时雨”消息让不少农户及时采取措施,减轻高温、干旱对在地作物的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是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关键一环。多年前,省气象局就已探索“智慧气象”服务现代农业,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优势区发展需求,布局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作物实景观测等智能化观测网络,开展农业气象智慧立体感知示范。

同时,省气象局依托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系统,建立了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基于联合观测试验数据支撑,修订建立安徽霜冻害、高温热害、干旱、涝渍等主要作物气象灾害指标,开展网格尺度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气象灾害影响更可预知预估。

今年,安徽省气象局聚焦粮食安全“智慧气象”服务,针对省内易发的春霜冻害、高温热害、干旱、连阴雨、赤霉病等气象灾害及病虫害,联合农技、植保、土肥等单位,研究确定了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起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技术。

技术创新直接应用到预报预警中,省气象局从“精准”上发力,依托“卫星遥感+智能网格预报+农业气象影响评估”,融合“卫星遥感地表分类”和“作物种植面积识别”产品,实现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产品的自动加工处理,为“江淮粮仓”丰产丰收提供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的精细化气象保障服务。

今年春播以来,省气象局先后发布了各种涉农气象灾害预报预警9期,有效助力粮食稳产丰产及农业防灾减灾的关口前移。其中,针对有“全省大发生”风险的气候型病害——小麦赤霉病,还开展了防治“窗口期”精细化气象服务。

“我们以‘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为基础,细化病虫害气象影响、防控气象适宜度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时段、不同病虫,开展病虫害防控的精细化气象服务。”安徽省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省农气中心农业气象科科长陈金华说。

此外,省气象局还打造了气象为农服务三大平台,“惠农气象”就是其中之一。基于用户位置,平台在智能推送网格化天气预报预警、农用天气影响服务的同时,创新“互联网+众包”服务模式,汇聚知名专家、基层农技人员等社会力量,提供涉农互助服务、农时农事分享等,延伸“智慧气象”为农服务链条。

从智能观测到精准服务,“智慧气象”让农业“知天而作”,守护粮丰民安。

合报全媒体记者 周洪 王靓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5ihefei.com/read-848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