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宇宙来电》聚焦合肥少年科创梦

合肥在线2023-12-07  70

导读: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望远镜。◤ 在合肥十中校园里,有一群热爱天文的高中生,他们参加了2022“科创筑梦”青少年FAST(中国天眼)观测方案征集活动,最终有五个项目脱颖而出并入选优秀方案。他们的故事登陆央视科教频道,近日在纪录片《宇宙来电》中播…

35faad6e-2626-4afd-a351-c62ef9eca411

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望远镜。

◤ 在合肥十中校园里,有一群热爱天文的高中生,他们参加了2022“科创筑梦”青少年FAST(中国天眼)观测方案征集活动,最终有五个项目脱颖而出并入选优秀方案。他们的故事登陆央视科教频道,近日在纪录片《宇宙来电》中播出。12月4日晚,记者在十中校园内见到了这群热爱天文的少年和他们的天文指导老师。 ◢

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专家说她的方案“很有野心”

一个温婉美丽、说话细声细气的姑娘,怎么会喜欢上天文观测呢?

探索的兴趣,来源于王芃力高中时期上的物理课程,有一章是专门讲述天体运行的。

王芃力将自己的观测方案命名为《观测银河系旋臂中性氢信号》,希望可以通过观测,绘制出银河系的旋转曲线,该方案引人注目。中性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物质之一,通过观测银河系旋臂中性氢信号,可以深入了解银河系的结构和演化历史。

这个方案的提出展示了王芃力对天文学的深入理解和创新思维。节目中,王菁研究员给予王芃力观测方案的终评意见是:“对中性氢观测方式和动力学意义的理解正确,此方案很有野心。”

除了天文观测,王芃力称得上是一个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姑娘。今年3月,她在第三十届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平时,她还喜欢弹钢琴、跳舞、唱歌等。

对于未来的职业选择,王芃力很有主见。她说,大学想去读生物工程专业,因为了解了天文望远镜等器械的操作原理之后,她期望未来可以了解医疗器械的制造原理,比如光子嫩肤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嫩肤美白的,制造原理是什么……她希望可以深入地学习研究,提高大家的生活品质。

从爱好天文到设计观测方案他梦想上大学读天体物理专业

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像地球这样存在智慧生命的星球吗?

对于高中生杜昭旸来说,他的大脑里藏着五花八门的问题。

喜欢天文的种子从幼年时期就深深埋在心中。后来,他在父母的支持下,购买了人生中第一个上千元的天文望远镜,经常在天气晴好的时候爬上楼顶天台,去观测头顶的浩瀚星空。

杜昭旸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时,发现这是一个橙红色的星球,气态表面,宛如一个“旋转的风暴”,因为风暴的缘故,木星表面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特别让人着迷。他看到木星表面有黑点阴影在移动,很好奇,最后才发现那是木星的卫星绕行飞越时在阳光照射下留下的阴影。如果观测条件好,还可以看到木星四颗最大的卫星……想到这是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迦利略用望远镜首先发现的四颗木星卫星——伽利略、伊欧、卡利斯托和加尼曼,杜昭旸异常惊喜,感觉同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来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FAST观测方案征集启动之后,杜昭旸多方查阅资料,在科创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了自己的方案《利用中性氢成图技术对宇宙空洞的结构及形成原因进行探究》。

“上大学,我特别想读天体物理专业,把小时候的爱好变成长大之后的职业”,通过这次参与FAST观测方案征集,杜昭旸更加坚定了未来的学习方向。虽然自己的文化课成绩距离目标高校还有差距,但他表示会努力奋力冲刺。

五名学生的观测方案获评优秀这所学校带着孩子们仰望星空

记者注意到,合肥十中此次共有五名学生的观测方案获评优秀方案,另外三项分别是:郑宇飞的《探寻一定范围内中性氢与星团关系》、沈华康的《宜居星球葛利斯581d的观察》、王沁几的《对行星格利泽581d的观测》。

为什么会是合肥十中凝聚了这么多喜欢天文观测的学子?

原来去年6月,2022“科创筑梦”青少年FAST观测方案征集活动启动,中国天眼将1%的时间开放给青少年开展科学观测。这项征集活动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联合组织,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开放1%的观测时间,约为50小时。

消息传来,作为全国天文科普特色学校,合肥十中的校园当时就沸腾了。学校拥有合肥市天文科普教育工作室(领衔人蔡兴林)市级科技工作室,建设有专业天文实验室供学生进行天文观测活动。学校与安徽大学天文协会、中国科技大学天文协会开展合作,邀请专家进校园开展天文科普讲座活动,成立天文爱好者社团、天文活动小组,集合了一批天文爱好者。从2021年开始,每周三下午开设《天文观测》校本选修课,组织开展天文观测、观看天文科普讲座和视频等各项活动。学校组织参加了2023年“天文观测”主题科学营活动,承办了2023年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安徽省考区考务工作。这里已成为天文爱好者学习的一片沃土。

合肥十中为这些学生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单从高考来说,虽然没有提分的直接作用,但是,或许对于青少年的人生成长来说,埋下了科学精神、科技创新的种子。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戴小花/文 郭如琦/摄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5ihefei.com/read-5530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