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开花结果”

合肥在线2024-03-25  37

导读:陶牟晨睿展示他完成的作品《财神》“叮……”随着课后服务的铃声响起,巢湖市光明小学六年级的陶牟晨睿同学第一时间来到学校美术教室,拿起他的葫芦烙画作品继续创作。烙笔生花——葫芦烙画是巢湖市光明小学特色美术项目,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周三下午的课…

陶牟晨睿展示他完成的作品《财神》

“叮……”随着课后服务的铃声响起,巢湖市光明小学六年级的陶牟晨睿同学第一时间来到学校美术教室,拿起他的葫芦烙画作品继续创作。

烙笔生花——葫芦烙画是巢湖市光明小学特色美术项目,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周三下午的课后服务,报名的学生就会来到美术教室学习。葫芦烙画社团老师茆莉根据学校实际与学生学情,设计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葫芦烙画课程。

“我们开设葫芦烙画特色课程,期望学生们一笔一烙留住中国精神,一渲一染传递华夏文化。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茆莉介绍,像陶牟晨睿这样从三年级就接触葫芦烙画的学生他们社团有好几名,经过三年的学习目前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和技巧并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作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像光明小学这样,把非遗引进校园的,在巢湖市不是个例。为构建 “非遗”校园传习的长效机制,巢湖市自2013年就开始探索“非遗进校园”美育特色教学。多年来,国家级非遗徽菜烹饪技艺、巢湖民歌、花鼓灯,安徽省级非遗葫芦烙画、徽派版画、有巢氏的传说……灿若星辰的非遗纷纷走进课堂,非遗文化在巢湖市各个校园里落地、开花、结果。

光明小学的茆莉正在指导学生

思考:从美术到美育,美术课堂诠释以美育人

“美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美术教学,大多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绘画的方式来进行,美育效果并不明显。”巢湖市教体局美术教研员张千梅表示,“我们想寻找一种更有成效的美育方式,于是把目光瞄准了‘非遗’,通过‘非遗+美术’特色美育课程整体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厚植学生文化自信。”

栏杆集镇中心小学位于巢湖市北部,该校老师钮周一直致力于将非遗文化融入美术教学,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提升美育实效。

钮老师依据美术教材拓展设计了灵活多变的非遗剪纸单元课程,带领学生用剪纸表现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用剪纸创作十二生肖绘本故事。在剪纸特色教学的基础上,她又将安徽省级非遗“八朵云”引入教学,丰富课堂内容。“八朵云”是与栏杆集镇相邻的全椒县的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一种防御武器盾牌。后人为纪念前辈正义之举,将云状盾牌改制为花灯,逢节庆与祭祀时进行表演。

利用课余时间,钮周老师深入了解“八朵云”的传统文化内涵,并结合校情、学情,设计了非遗八朵云美育课程。从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八朵云资料,到指导学生用手抄报展示成果,再到带领同学们制作八朵云盾牌,钮老师循序渐进地将“八朵云”引入课堂。一块块生动绚丽的盾牌蕴含着学生们的精彩的创意和美好的愿望,也展现了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自豪。

钮周表示,当美术的课堂上遇上了非遗,同学们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积极向上的审美素养也逐步形成。

光明小学的学生正在继续加工自己的作品

实践:大单元教学,变碎片学习为深度学习

如何让学生对非遗的理解由浅层走向深入,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近年来巢湖市美术学科教研员张千梅开始带领美术老师们探索“大单元教学”。

巢湖市黄麓镇中心小学位于巢湖市最西边、素有“书香小镇”之称的黄麓镇,该校从2016年开始就与当地的“掇英轩”结为共建基地。“掇英轩”传承的“纸笺加工技艺”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掇英轩”开展实践活动,是黄麓镇中心小学美术特色课程《走进非遗——纸笺加工技艺》大单元教学中的一个学习任务。

该校美术老师吴茹铭、程盈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欣赏感受、艺术实践、设计应用方面开发设计了单元课程,由浅入深地带领同学们认识、感受、体验、传承纸笺加工技艺的独特魅力,让学生知非遗、学非遗、爱非遗、传非遗。

张千梅表示,他们一直秉承以特色促发展的美育思想,将地域非遗文化与美术教材内容深度衔接融合,拓展开发重建为项目化学习的大单元美育课程。目前已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安徽地域内的“非遗”就有20多项,形成丰富多样的单元课程,并整理汇编成了《非遗与美术》美术特色教学创新教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施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不断学习、思考,不仅提升了老师的业务能力与创新精神,也让美育的效果更加明显。

光明小学葫芦烙画社团学生的部分作品

传承:从“传统”开始,向“时尚”出发

青山小学是巢湖市一所偏远的乡镇村小,位于巢湖市最南边的坝镇,“虾子灯”是这里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其形成与巢湖南岸的捕鱼文化相关,承载了人们美好的愿望。2020年1月开始,该校叶晓菊老师将这项地方非遗引进了课堂,在她开发的“非遗虾子灯”单元课程中,创新设计制作虾子灯文创作品是《家乡的艺术-非遗虾子灯》这一单元课程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课堂上,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虾子灯这一传统非遗民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设计创作充满趣味的文创作品。有体现虾子灯非遗文化的国画、扇面、书签,有精美的虾子灯陶瓷贴画,有孩子们一针一线创作出的集美观实用于一体的虾子灯刺绣文化衫、文化袋……传统非遗民俗与现代生活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守护好、传承好,更要使其焕发新的光彩,实现永续发展。”叶晓菊老师表示:“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希望能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守正创新,为传承与发扬民族优秀非遗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记者了解到,目前巢湖市已命名19所学校为“美术特色教学实践基地学校”,通过这些基地学校持续的辐射带动,逐渐形成了“一校一非遗,校校各不同”的格局。为了让学生爱上非遗,感受美的熏陶,巢湖众多学校“各显神通”,从讲座、展览到非遗工作站等多种方式常态化开展让校园非遗传承活动渐入佳境。有的学校,学生们的课堂是厨房,他们认识了解国家级非遗徽菜制作技艺;有的学校,学生们制作起有“千年雨中花”之称的安徽省级非遗泾县油布伞制作技艺等等。

非遗积攒着时间的沉淀。在这些学校,老师带领学生与时代同行,守正创新让非遗焕发新魅力,熠熠生辉,生生不息。学生们在美好的“非遗”艺术之旅中沉浸、熏陶、成长,在潜移默化中让传统文化浸润心田。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向枫林 文/图 通讯员 翟菲菲

本文来自“合肥在线”,版权归原网站所有,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5ihefei.com/read-6197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合肥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合肥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最新回复(0)